从攻克国内首创的连续结晶技术到实现废蜜纯度下降1.9%、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从日产量突破597.2吨的行业标杆到白砂糖颗粒度提升至85%的工艺突破,新疆绿原糖业有限公司制糖车间结晶班组始终站在技术革新与品质管控的最前沿。他们以设备检修的汗水筑牢安全防线,以工艺优化的智慧提升产品价值,更以“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的担当推动绿色生产。
汗水浇筑安全线,平凡岗位显担当
每年榨季前的设备检修工作是结晶班组的“头等大事”。车间内数十个箱体、罐体、槽体遍布各个角落,除垢、焊接、安装任务繁重。三伏天里,罐内温度逼近40摄氏度,工人分成两组:一组蜷缩在狭窄的锥形罐底,一锹一锹铲除顽固积垢;另一组在罐顶将污垢吊运至指定地点。结晶罐的夹层补焊更是“硬骨头”--渗漏的糖水在夹层内结晶变形,工人需割开钢板,用钩子一点点掏净积糖,再顶着火花四溅的环境完成焊接。
班组成员清理结晶罐内的渣子,为开机生产做准备。(资料图)
班组成员刘长伟对此深有体会。检修期里,他的脸上总沾着黑灰,虽然汗水浸透衣服,却始终冲在一线。他和工友扛起4人才能抬起的不锈钢板材,将几十块钢管从零米平台运至三楼,又爬上高空焊接管道。2023年,班组提前完成东、西台不锈钢管道焊接任务,提升高凝结水循环利用率,为榨季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是底线,一点马虎不得。”这是班组的共识。每日开工前,全员必须完成“三讲一落实”--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将责任细化到每个螺丝钉。多年来,班组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全体人员都以“全心全力煮好每一罐糖”的信念,严控工艺参数,减少生产波动。
巧思破解生产难,创新提质增效益
结晶环节是制糖的核心,白砂糖的色值、颗粒度皆系于此。面对甜菜品质波动导致的指标不稳,结晶班组摸索出“一砂分割煮制法”。工人每天穿梭于结晶罐间,抽拉采样杆上百次,观察糖膏颗粒均匀度。为解决一砂电导灰分偏高的问题,他们调整串罐计划,将种子分割次数从五次降至三次,并安排专人把控种子质量。数月试验后,白砂糖优级品率显著提升,日产量突破597.2吨。
班组成员认真观察罐内糖膏颗粒大小、均匀度等。
节能降耗的巧思同样贯穿生产。班组提出真空泵改造方案,利用闲置设备提高效率,节省费用2.08万元;在冷却塔增加喷头扩大散热面积,以低效汽能煮出高质量糖膏;自主修复20多个腐蚀罐体,提前两天完成任务。班组成员坦言:“多省一吨水、一度电,就是为企业多挣一分利。”
2023年榨季,班组将放罐数量从每班12小时11~12罐增至20罐,效率提高近一倍。面对骤增的工作量无人退缩。“多出糖、出好糖”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轰鸣的车间里步履不停。
薪火相传育新人,匠心精神代代承
“任何操作都要反复确认,损失一粒糖都不行!”师傅张燕玲的叮嘱,让新员工邢檩记忆犹新。初学操作时,他因开大物料输入门险些溶糖,师傅紧急补救后,手把手教他控制水温、底料锤度。从切割种子到液位调节,邢檩在“干中学、学中干”中快速成长,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煮制砂糖工作。
这样的“传帮带”过程在班组不断上演。今年1月,结晶班组16对师徒签订协议,师傅既教技术更传作风。张燕玲常对徒弟说:“责任心比技术更重要。”班组将检修材料管控、零部件修复等经验系统传授,年轻员工逐渐挑起大梁。
从精益检修到技术传帮带,结晶班组的工人用坚守诠释产业工人的匠心,他们对职责的敬畏、对品质的追求、对传承的担当,在岗位上酿出了最甜的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力量。(图文 第二师融媒体中心 朱素珍)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