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以来,一场跨越山海的帮扶行动在内蒙古如火如荼展开。一批批来自北京的教育、医疗、科技领域人才,毅然告别繁华都市,踏上北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几年里,他们用热血与智慧,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为这片土地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教育之光:点亮草原学子求学路
5月12日,记者踏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第一中学,探寻来自北京市怀柔区6名教师的帮扶历程。 2024年9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6名学科的教师,响应中组部号召,跨越千里,开启为期两年的帮扶工作。其中,物理教师夏金玲的故事,充满着爱与坚守。“首次听闻帮扶的消息时,内心如翻涌的浪潮,满是纠结与挣扎……”夏金玲心里盘算着,年幼的孩子正读五年级,身边没有老人帮忙照料,孩子的衣食起居、学业成长都离不开她。然而,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却在不断呼唤着,她无数次问自己:难道儿时所学的爱祖国、爱人民,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吗?经过许多辗转反侧的夜晚,她决定,要用行动去诠释这份大爱。
最终,夏金玲做出一个艰难却坚定的选择——带着孩子一同踏上帮扶之路。那一刻,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对支教事业的憧憬。来到四子王旗第一中学后,夏金玲挑起重担,她不仅负责英才一班和二班的物理教学,还担任英才二班班主任。面对学校教学软件匮乏的困境,她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作为班主任,夏金玲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精心设计周评、月评制度,用鼓励和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她的努力下,两个班级学生成绩优异。
帮扶生活并非一路坦途。夏金玲的孩子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深夜里,孩子崩溃大哭,那一声声哭喊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她的心。夏金玲紧紧抱着孩子,泪水夺眶而出,满心都是愧疚。
就在她感到无助时,四子王旗第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关怀,让孩子渐渐适应了新环境。这份温暖,让夏金玲重新燃起斗志,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夏金玲说:“我希望帮扶工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实现星火传承,让四子王旗教育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这些帮扶老师,用爱与责任,在四子王旗第一中学点亮了一盏盏知识的灯塔,为当地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四子王旗第一中学校长朱思克说。
原任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副校长的朱思克是中组部选派的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成员之一。2022年初夏,他接到帮扶四子王旗第一中学的任务,便毅然来到四子王旗。
曾经,学校师生处于传统教学状态,教学理念滞后,校园活动匮乏。校长朱思克深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为此,他从战略定位、专业发展、课堂改革、治理创新等多方面探索县域高中发展新模式。
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四子王旗第一中学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变化,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前景愈发向好。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成为学校变革的一大亮点。在学科活动方面,成果同样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写作领域成绩斐然。在校长推动、语文老师指导下,学生参加“全国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中,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并在全国赛中荣获多个二等奖、三等奖,教师也多次获得全国辅导奖。
“甘于奉献、亲力亲为”,这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朱思克的嘉奖,也是对他以融合之力振兴边疆教育的最好注脚。
医疗之暖:守护北疆百姓健康梦
在医疗帮扶的道路上,无数医者怀揣着仁心,跨越山海,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秦丽莉就是其中代表,她用专业与奉献,为当地的超声医疗注入新的活力。
秦丽莉1983年出生,2008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超声科开启了长达17年的超声诊断工作。这些年,她深耕专业领域,不仅在传统超声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还逐渐投身于介入超声工作,熟练掌握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浅表肿物粗针穿刺活检等技术,成为超声领域的骨干力量。
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来到商都县时,秦丽莉坚定地表示:“我想响应国家号召,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这份工作意义非凡,我感到无比光荣。”
在医疗技术帮扶方面,秦丽莉有着清晰的规划。她知道相比引入一些前沿、复杂的技术,当下更重要的是夯实当地超声检查的基础工作。“来到这里,我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超声的规范化检查,规范扫查手法和技巧,帮助建立疾病的诊断思路。”秦丽莉说。
同样在医疗帮扶的战场上,刘霞的名字熠熠生辉。作为北京市怀柔区卫健委选派的第一批“组团式”医疗帮扶带队队长,她于2022年7月18日来到四子王旗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开启为期两年的医疗帮扶之旅。四子王旗环境寒冷,牧民人数比例较高,常年野外放牧、劳累并寒冷,造成本地区骨性关节炎患者较多,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本地区医疗水平不能够独立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刘霞积极引进新技术,建立“彭明学名医工作室”引进“全膝关节置换术”。至今已经成功进行手术113例,接诊患者800余人,免去了患者去市里手术的奔波,每例患者节省手术费用1万余元,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帮带科室人员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手术,填补了技术空白,提升了四子王旗人民医院的诊治能力和水平。
“我们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我坚信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我将立足中长期帮扶目标,把北京医院的先进理念、工作经验、医疗技术‘带土移植’到四子王旗,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旗的目标,更好地造福百姓。”刘霞说。
科技之力:产业振兴的创新密码
在科技帮扶领域,专家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内蒙古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月15日,记者走进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探访内蒙古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密码。
“你们看,这个看似普通的液氮罐却承载着种业发展的‘生命密码’。”据侯健介绍,这台能维持零下196℃低温的液氮罐,是赛诺核心种质资源的“保险箱”,内部存放着胚胎、精子等珍贵生物材料。
侯健作为四子王旗国家科技特派团肉羊/绒毛羊产业组成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胚胎工程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长期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帮扶工作。针对制约肉羊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侯健派出研究生长期驻赛诺公司,与公司技术团队共同开展肉羊胚胎工程技术的优化改进。
他主持的“羊胚胎基因组选择技术”项目,联合4所科研院校突破关键技术;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里,派驻研究生将论文课题转化为两万只优质种羊;推动建成中国首个肉羊三元杂交体系,使国产羊肉生产效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全球98%的肉羊体外胚种都来自于这里。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科技特派团团长刘志英,同样在科技帮扶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80后的刘志英,带领26人“跨界专家团”,跑遍5个苏木镇78个行政村,车辙在草原上碾出10万公里的科技帮扶轨迹。面对当地“产业弱、人才缺、生态脆”三重困境,刘志英带着专家团开出“土方子”,把实验室搬进蒙古包,在羊圈旁开起“田间课堂”。
正镶白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刘志英独创出“整村推进生态养殖”新模式。团队带来的7项“黑科技”让牧场焕然新生。冷季舍饲成本直降18%,特制营养舔砖让母羊乳汁更充沛,羔羊育肥配方让出栏时间提前整整15天。草场盖度从“斑秃”恢复到近70%,相当于每户多了30亩“绿色银行”,年均增收8320元。更让牧民们竖起大拇指的是,沙地深处还长出“智慧牧场”,一个察哈尔羊智能化选育平台指挥着8个示范基地,遥控器一点就能查看羊群健康档案。在正镶白旗星耀镇,刘志英带着专家们为当地农产品打造品牌。“星耀小镇西瓜”“星耀小镇白菜”两个国字号招牌应运而生。
站在星耀镇科技示范园区前,刘志英望着满载“明星产品”的货车驶向高速,那些曾在地头唉声叹气的乡亲,有的已经成为手机直播的“新农人”。她感慨道,科技给农产品插上了翅膀,让星耀小镇的“甜蜜事业”飞出了沙窝窝。(记者 刘睿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