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AGI不仅重塑生产力结构,也重新定义品牌竞争逻辑。对中国而言,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强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双重需求。
一、AGI重构品牌竞争逻辑
AGI的自主决策、跨模态交互与任务泛化能力,推动品牌建设从功能品牌向智能品牌转型,从单向传播向交互共创转型,从“产品-营销”模式向“智能-生态”模式跃迁。AGI通过知识压缩与跨模态推理能力,进一步将品牌价值创造从传统的功能导向,转向认知重构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维度。例如,商汤科技的“日日新5.0”大模型,在LEVC翼真L380智能座舱中实现多模态交互,通过AI闲聊、美图壁纸等功能重塑用户体验,使品牌从交通工具升维为移动的智能伙伴。这种变革要求品牌不仅需关注产品性能,更需构建“认知-情感”双轮驱动的价值体系。再则,AGI的通专融合使其能在泛化能力与专业深度间找到平衡点,这与品牌建设中“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策略高度契合。例如,海尔通过“10+N”全球研发体系,将AGI技术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在欧洲市场推出的X11洗衣机实现130+的价格指数提升,生动诠释了技术通用性与场景特异性的协同价值。
二、中国品牌建设的现实挑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自主性不足。中国AGI产业在基础模型研发上依赖国际开源生态(如Meta的Llama系列),算力芯片(如英伟达GPU)和高质量数据集供给受制于人。尽管DeepSeek等企业取得突破,但底层技术生态仍需强化自主可控性。二是品牌“叙事能力”亟待加强。中国品牌常陷入“功能强、故事弱”的困境。以TikTok为例,虽拥有庞大用户,但其品牌形象被西方媒体塑造成“数据安全风险”象征,而非技术创新代表,反映出全球化叙事能力的缺失。三是国际化运营能力欠缺。多数企业出海还停留在“本地化”层面,而非“在地化”(Glocalization)。实际上,真正的全球化需融入全球市场逻辑,而非简单适配区域需求,中国企业在生态整合与标准输出上仍需突破。
三、品牌强国建设策略
首先,构建自主AGI技术体系。政策层面要出台AGI产业扶持政策,补贴智算中心与算力使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企业层面要支持字节跳动、百度等加大算力投入,推动华为昇腾芯片在AGI训练中的规模化应用,夯实技术底座。其次,打造“智能+”品牌生态。推动AIAgent在跨境电商、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复制Manus“任务闭环”模式至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场景;鼓励“AIGC+文化”创新,如利用KreadoAI生成国风数字内容,强化品牌文化认同,探索“技术+文化”双输出路径。第三,建立全球化品牌“叙事体系”。设立“中国AGI品牌国际传播基金”,支持企业参与全球AI伦理标准制定,重塑话语体系;培育“AGIC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类比TED模式输出中国创新案例,提升品牌国际能见度。第四,完善AGI时代品牌政策框架。制定《AGI品牌发展白皮书》,明确数据主权、算法透明度等规则,构建制度护城河;试点“AGI品牌认证”,对符合伦理与创新标准的企业给予国际市场准入支持,建立质量信任体系。
综上,AGI时代的品牌强国建设是“技术-文化-制度”的协同革命。中国需以技术自主为根基,以全球视野构建生态,以制度创新突破壁垒,在AGI的“智能跃迁”中实现品牌“价值跃迁”。正如奥特曼所言,AGI将带来社会经济价值的超级指数增长,中国品牌的全球崛起,取决于能否在这场变革中完成从技术应用者到生态主导者的角色转型。(作者:徐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现任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