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察布5月17日消息(记者 邵玉琴)五月的内蒙古,天蓝地绿,生机盎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第一中学高三教室里,高考生们正争分夺秒地复习,走廊里“距离高考还有24天”的醒目提示,时刻催促着他们全力冲刺。
路育才介绍迎战高考的指示牌(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千里赴教,直面教育困局
“去年孩子们考得不错,今年也一定能再创佳绩。”这些天,校长路育才每天都会到高三教室转转,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态,叮嘱他们要劳逸结合。
2022年9月,北京市首次选派72名“组团式”教育人才,赴内蒙古18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学校任教,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副校长路育才带领4位单科拔尖教师来到化德县第一中学。
化德县与北京直线距离仅400公里,但教育差距巨大:师资结构“老龄化”严重,教学实验室设备多年未更新,学生英语平均分不足25分……
路育才到任后,每天早晨6点多到校巡查,晚上10点离校。通过听课、开座谈会、走访家庭,摸清教育资源和生源情况。
在调研中,路育才得知,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了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呼和浩特、包头市的学校,过着“候鸟”一样的陪读生活。优秀生源大量外流,成为化德县教育的“痛点”。
化德县第一中学“组团式”帮扶成果展(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为留住化德县本地学生,他带领团队在三年间,打造了数学、生物、班主任三个名师工作室。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闫爱平,普通话虽不标准,却能用接地气的语言将数学讲得生动透彻。在名师指导下,不少中考数学60分左右的学生,高考突破100分。2024年,一名中考数学成绩63分的考生,高考考出了130分,创学校近十年纪录。
“这些成绩,离不开教育帮扶团队对新课标的钻研,也离不开路校长创造一切条件让我们外出观摩研习。”谈及学生的进步,闫爱平很是欣慰。
创新课堂,让知识“活”起来
三年来,化德县第一中学将课堂学习搬进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室,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知识窗口。
小小活动室打开学生的“视界之窗”(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走进自然地理科普教室,大小不一的地球仪整齐摆放在桌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路育才专门从北京带来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地壳构造道具,学生们可以亲手操作,观察地质层的分布与变化。教室里还配有光声电效应的火山教具,能生动还原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的震撼场景,让书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在历史活动室里与古人及先贤“对话”(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历史活动室更是充满科技感与文化韵味。在这里,学生们借助数字集成屏幕和全息投影穿越时空,与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对话”,聆听先贤故事,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深邃;还能近距离观摩“中华国宝”,感受中华文化之光。
打造特色社团与校本课程,激发个性潜能
自“组团式”帮扶以来,该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组织“化之美”美术展、“德之韵”音乐节、英语演讲、合唱比赛等;并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俄语基础》《日语基础》等外语课程为学生开辟了新的语言学习路径。2024年高考中,俄语班多名学生凭借扎实的语言基础被本科院校录取,成功实现“外语突围”战略突破。
书画教室里,授课老师在挥毫泼墨(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书法社团里,学生们可挥毫泼墨,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朗诵社团中,学生们用声音传递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社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在实践中激发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
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从“双一流”名校毕业的挂职干部和选调生来学校开展主题讲座,通过榜样力量启迪学生思想。
多维帮扶,数字背后的“成绩单”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育才推动建立“教育帮扶促进计划”,争取32万元资助37名贫困优秀毕业生,申请896万专项资金改善校园设施,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经过两年努力,化德县第一中学实现了“五个转变”:管理制度从经验管理转向制度治校;师资队伍更加专业化,青年教师占比提升至38%;教学质量从旗县中下游跃居前列,本科录取人数持续提升;2024年,中招优秀生人数同比增长45%,本科上线112人,29名中考成绩300分以下的学生考上本科。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育才育未来。路育才感慨道:“帮扶路上,我们如萤火微芒,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照亮孩子们的心房,点亮他们心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