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全国两会期间,消费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如何提振消费信心?近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提振消费的重要性,目前的促消费政策只是开端,规模还不够。他分析认为,以换新为主的促消费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若结合发消费券、补贴中低收入者、提高社保等手段,充分调动起消费者和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扩大消费政策的预期效果将有很大提升。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康书源 摄
提振消费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去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春节期间,消费市场表现较为旺盛,这些增量政策成为推动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滕泰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消费作为九大任务之首,体现了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新认知。从短期看,这是逆周期的相机决策政策;从长期看,与国家到2035年的扩大内需战略相吻合。任何一个国家,总需求侧的增长动力会随发展阶段切换。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阶段,投资拉动是正常且必要的;融入全球经济初期,出口拉动也很重要。但走过这两个阶段后,若消费比例和增速提不起来,就会造成内需长期不足。
在滕泰看来,当前提振消费的政策规模仍显不足。以换新政策为例,去年该政策在撬动相关消费品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他预计今年这一政策规模可能会有所增加,应达到几千亿元,但从实际需求看,这一规模还需进一步提高。他认为,以换新为主的政策规模应在万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发消费券、给中低收入者补贴、提高社保等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扩大消费的目标。
建设消费型社会需多方面努力
滕泰研究扩大消费已持续五年。他指出,中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过低,仅为38%,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在60%-70%甚至更高。消费不仅是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当前中国生产、服务和投资均出现过剩,扩大消费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建设消费型社会?滕泰认为,首先要转变社会认知和决策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消费置于重要位置,已体现出对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但具体实施步骤和政策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约为43%,即便考虑统计误差有所调高,在全球范围内仍偏低。而且富人边际消费倾向低,穷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促消费应重点补贴中低收入者。
从政策层面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需转型。财政政策方面,应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滕泰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伟大社会计划,将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民生,支持扩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实现了财政结构和支出结构的转变。而苏联和90年代的日本则因过度投资、忽视消费,陷入经济困境。中国应吸取经验教训,加快财政结构转型。
货币政策方面,以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与投资挂钩,如今面临新挑战。当前企业和房地产等对信贷需求减弱,货币政策需探索新的传导机制。滕泰建议,一方面降低利率,推动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利率和货币政策杠杆推动资本市场繁荣,提升居民资产财富效应,让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红利,增强消费底气。
此外,提高居民社保的安全保障程度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社保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偏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滕泰建议增加社保支出占比。他认为,可以通过划转更多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如将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划转给社保,逐步提高这一比例,让社保资金盘子做大,为老百姓提供更充足的消费保障。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精准施策
对于不同消费群体,滕泰也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他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给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人群发放通用消费券效果最佳。消费券可设定有效期,如三个月或半年,不限制用途,这样能最大程度激发消费动力。
在具体消费领域,滕泰认为装修市场潜力巨大。过去二三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积累了大量装修需求,但因缺乏激励措施,很多需求被压抑。如果政府对装修给予一定比例补贴,有望撬动十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相比之下,针对个别行业如家电、消费电子的补贴政策虽有一定作用,但存在局限性,既不能覆盖所有行业,对家庭而言也不够公平,部分家庭可能因自身需求与补贴行业不匹配而无法享受补贴。因此,他更倾向于发放通用消费券,这样效率更高且更公平,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
在谈到科技对消费的影响时,滕泰表示,从短期看,消费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从长期看,创新是消费的重要驱动力。新供给、新产品能够创造新需求,例如乔布斯创造的苹果手机等智能产品,在问世前世界对其需求为零,但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催生了一系列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新应用和服务。随着科技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将不断创造新的消费业态和场景,满足人们此前未被满足的需求,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方向。(记者 韩鹏飞)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