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要素市场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基本路径。要素市场是连接生产与分配、供给与需求的枢纽,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是经济循环畅通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转型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体制性堵点、区域性壁垒、流通性约束仍然存在。如何打通要素流动的“经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正是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举措。
完善传统要素市场制度,夯实改革发展基石。制度建设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要素市场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基础制度,夯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根基。一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征收、入市、流转等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的市场准入权,推动土地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高效流动,实现“地随业转、地尽其用”。二是健全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身份壁垒,健全跨地区就业与社会保障接续机制;完善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互认制度,推动人才资源在更广范围内自由流动。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引导资本更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
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堵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要素高效流动是市场活力的源泉。改革要聚焦要素市场“堵点”“卡点”,打破要素分割、促进要素融合。一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完善跨区域市场运行规则,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互认度,实现要素跨省、跨产业高效流通。三是促进各要素之间深度融合。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数据等要素协同发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内外部要素互动,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的增长新格局。
培育新兴生产要素潜能,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中,新兴要素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安全保护等制度,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商业数据合规利用,激发数据价值创造潜能。二是提高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成功率。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产权激励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提升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三是培育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机制。形成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产品价格实现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由“局部突破”向“系统深化”转变。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健全要素市场监管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秩序。要素市场活力需要法治护航。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在公平有序中高效运行。一是健全生产要素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产权等保护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二是建立透明规范的生产要素交易规则。完善信息披露、交易公示、信用约束机制,强化市场诚信建设,提升生产要素交易效率,防范垄断与不正当竞争。三是发挥好政府“守夜人”职能作用。政府要在“放”和“管”之间精准把握,在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公共服务上积极作为,在市场运行和公平竞争上严格守责,不替代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必答题。它既是释放生产力的关键之举,也是完善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唯有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优化要素配置,畅通市场循环,才能让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更加高效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内生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在新阶段稳健迈进。(作者:程昊天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2025ZDZJ21]》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