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与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取得重大进展,与世界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我国是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难得机遇,世界大多数国家期待着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全球经济治理的不断变革也为中国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球经济低迷、发达经济体饱受金融危机冲击,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也提供了机会。中国迎来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契机。
同时,也应清楚看到,国际形势变化的挑战性和风险性也在不断加大。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区域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失衡,甚至战争问题都在不断凸显。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相互交织,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能力与国际社会的期望存在着较大落差,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仍难打消。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围堵中国的意图愈加明显。中国周边环境不断趋于复杂化。部分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趋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冲击力量加大。不同阵营和国家间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争斗不断加剧,经济竞争和国家战略利益的争夺更加激烈,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大格局面临重塑。
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之争强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贸新规则制定,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保护、政府采购等方面标准,并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对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国际货币和金融监管体系正在改革重构中,主导权争夺十分激烈。新兴经济体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难得机遇,但由于自身能力总体偏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处于不利地位,短期内提升实质性话语权面临突出挑战。
各类全球性挑战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能源资源、粮食、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潜在威胁。同时,一些国家贫富差距、失业等问题严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间冲突,有可能产生较大外溢作用,给所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带来严重冲击。
大国合作竞争关系更为复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对我遏制和施压等不利因素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将面临着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困难和问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各方面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匮乏而又难以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结构失衡,贫富悬殊现象严重。这些重大结构性矛盾将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可能埋下经济社会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据预测,到2030年峰值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左右。目前,我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减少,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整体数量庞大,高龄趋势明显,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先于工业化,未富先老特征明显,解决起来更加困难。这种人口结构状况,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加剧。经过几十年建设,特别是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经济的路子,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剧,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水资源等短缺问题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四是原有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过去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未来这方面的优势将逐步削弱,有的方面甚至成为劣势。这种低成本要素减少将削弱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和能力。从更长时期和深层次来看,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新产业、新市场、新区域和新业态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要素的集聚作用亟待加强。
五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高效配置要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高效配置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是降低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发挥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明显滞后。全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薄弱,公民信仰缺乏较为普遍,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不力,现代文化普及不足,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较低。
七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短板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突出,巨大的就业压力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差距较大,彻底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社会活力不足,无序现象严重。
八是长期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隐患不可低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
九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仍然存在。是不是真正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是绝对额,还取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国家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曾经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随后又回到了中等收入的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的挑战依然严峻。
十是民生领域短板仍较明显。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相对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后小康时代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要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问题,又要解决普遍性的相对贫困问题,包括约7000万(占总人口的5%左右)的城乡低保人员。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可能延续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这种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环境将发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机遇和挑战仍然并存,而挑战因素增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加强战略储备。(任海平,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