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韩鹏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企业“内卷式”竞争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针对问题症结,要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内卷式”竞争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据了解,“内卷式”竞争是指违背经济运行规律,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在同一领域内过度竞争、资源消耗大但效益提升有限的现象。内卷式竞争具有“内耗性”“隐蔽性”“破坏性”“系统性”等特点,主要发生在企业间、地方政府间、社会成员之间,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的幸福感。
2020年前后,“内卷”一词逐渐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最初只是用于形容教育和职场里的非理性竞争。随后,“内卷”一词引发公众共鸣,推动词义被泛化为“无效内耗”的代名词。
当前,“内卷”一次呈现出泛化的趋势,“内卷式”竞争主要反映一些产业中的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断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但并未带来技术进步,反而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产业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但在此过程中,部分行业陷入了“内卷式”竞争的泥沼。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投资,致使产能过剩问题加剧;部分企业无法跟上技术更新迭代的步伐,为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不惜采取低价、超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极端手段;更有甚者,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以光伏行业为例,前几年因市场前景广阔,众多企业蜂拥而入,无序扩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进而引发低价恶性竞争,整个行业陷入低质低效的发展怪圈。新能源车行业同样如此,各大车企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连续三年低于整体工业利润率水平,创新投入受到极大挤压。
“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扭曲了市场机制,让价格信号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还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创新空间。企业为了在低价竞争中存活,往往削减研发投入,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被严重削弱,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也将受到负面影响。
面对“内卷式”竞争顽疾,国家发展改革委给出了一套全面且极具针对性的“药方”。
坚持创新引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增加高端产能、提供优质供给,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企业发展韧性。例如,华为公司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在通信领域不断突破,其5G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还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业务,成功抵御了外部竞争压力。
加强地方约束,全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助推因素。今年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文件明确要求各地不得违规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针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开展集中攻坚整治。只有打破地区间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要充分发挥质量、标准的支撑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的低效落后产能。对于煤化工、氧化铝等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新建。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企业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上,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比如,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提高,市场竞争趋于有序,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强化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竞争生态。相关部门要重拳出击,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价格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制假售假行为,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活力和作用。
整治“内卷式”竞争,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与政策引导,还需要企业自身的积极作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将发展重心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服务优化上。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打破“内卷式”竞争困局,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