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10月23日,随着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悄然而至,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也迎来了秋日盛典——天等县壮族霜降节。“打榔啰!”“咚咚哒……咚咚哒……”在县城的天椒广场,上千名天等儿女伴随着欢快激昂的音乐,身着五彩斑斓的壮族服饰,挥起木杵敲击木榔,沿榔而走、围榔而跳,生动地演绎着“槽声若鼓,闻于数里”的原生态打榔舞,现场观众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九月,恰逢广西多地晚稻收割之季,在广西崇左、百色等地,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便举行壮族霜降节以酬谢自然、庆祝丰收。天等县壮族霜降节始于宋朝,天等县是霜降节最为盛行的区域。近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不断丰富天等壮族霜降节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推动文明乡风润阡陌
霜降节前夕,在天等县福新镇黎亮村,前往参赛的队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彩排,队员们迈着舞步,榔声四起,不绝于耳,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氛围。
壮族打榔舞是壮族古老文化的缩影,凝聚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的文化观念,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吉祥的祈求和渴望。壮族打榔舞是当地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方式,最初在劳动之余跳,后来逐渐发展为在一年之中较为重要的节庆时节所舞,跳舞场地也由原来的田间地头扩展至村边屋旁。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三个阶段,以中降为高潮。当地群众会选择农历霜降节后的9天内举行打榔舞、舞龙舞狮、山歌对唱、百家宴、各类体育比赛、商贸等活动。
图为2024年天等县壮族霜降节千人打榔舞表演现场。(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等县壮族霜降节是一种民俗活动,却不止于民俗活动。”黎亮村第一书记宋明元告诉笔者,村里以霜降节为契机,不仅扮靓了乡村,鼓起了村民钱袋子,还让村民们更热衷于文娱活动。
在过去,黎亮村的鸡鸭在村里到处乱跑,村里环境“脏乱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黎亮村通过党建引领树新风、产业发展促增收、暖心服务聚民心等方式,用“情、理、法”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不断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到了霜降节等重大节庆日,村民们更是欢聚一堂,不仅编排舞蹈感恩大自然的回馈,还共同商讨村里来年的发展大计,大家各抒己见,现场其乐融融。
如今,黎亮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道路平坦整洁,房屋错落有致,门前屋后花草芬芳,鸡鸭进行集中养殖,实现了人畜分离。农闲之余,村民们一改往日闭门不出的习惯,时常欢聚在一起,在村里的广场上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村离德天瀑布仅十余公里,特别是到了霜降节游客暴涨,村里的餐饮店、民宿爆满,有的餐饮店炒粉都炒不过来!”宋明元笑着说。
2023年黎亮村相继荣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广西卫生村”“崇左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壮族霜降节是壮族稻作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天等县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不仅彰显了壮乡的独特风情,还成为了天等儿女携手奋进的重要力量。我们以此为动力,为天等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天等县福新镇党委书记隆淑瑛说道。
2010年,天等壮族霜降节成功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11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广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让民族文化闪亮发光,让人民群众受益。天等县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贯通融合,大力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天等县着力挖掘壮族霜降节的内涵,除了山歌对唱、祈福仪式、走亲访友、体育比赛等传统项目外,还开拓打榔舞、书画摄影等新项目,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营造易于落地践行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不断向外界展现天等壮族民俗风情。
焕发乡村产业新活力
“这是五色糯米糍粑,白色的是纯糯米制作,绿色的用艾叶,紫色的用红蓝草,黄色的用黄姜,黑色的则用生长在岩石缝中的夹石娘做成,2020年12月,壮族五彩糍粑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刚才我们体验的摏糍粑用的道具是壮族打榔舞的主要工具榔和杵。榔是壮族先民专门用于脱稻粒、舂米、打糍粑用的一种木制原始农具,杵则是打榔的工具,长约1米……”在都康乡安康村的岩林庄景区,广西天等县岩林庄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爱珠忙碌了一天,她用沙哑的声音给霜降节前来游玩的游客介绍打榔舞、五色糍粑的来历,游客一边上前体验非遗的魅力,一边品尝美味的糍粑。
岩林庄景区坐落于“广西最美田园”的都康田园风光景区,景区内主要有特色军事主题餐厅美食区、党性教育306部队通讯连旧址参观区、山洞帮扶菌类种植参观区、帮扶产品展示区等十大功能区,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
农爱珠掰着指头数了数,告诉笔者,霜降节前一天,景区的餐饮店忙得不亦乐乎,招待了近千人的游客,霜降节这天近2000名游客前来游玩。公司向当地及周边农户收购制作五彩糍粑的原材料,还聘请了40个农户来景区务工。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天等县壮族霜降节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活力,也为周边农户的生活带来甜美收获。
图为市民在田园景区打卡拍照。(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天等县城驾车出发,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都康乡逐龙村龙合屯的都康田园风光景区。秋天,是都康田园最美的时节,登上观景台向远处眺望,连绵不绝的山峰和波光粼粼的逐龙河相互呼应,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随风起伏,农田村舍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山水田园画中。
“我们村就在都康田园风光景区的旁边,这一到霜降节各地游客都来购买我们的农产品。我今天卖了500斤大米,赚了1000多块呢!”都康乡逐龙村龙合屯的村民农全保是脱贫户,妻子患病,孩子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减轻了家庭负担。一到霜降节等节假日,村口的旅游大巴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打卡拍照,水稻、生姜、红薯、土鸡土鸭……村民们的土特产品十分畅销。
“都说天等县如诗如画,果不其然!今年霜降节活动丰富多彩,体验感很好。既体验了田园生活,又感受到天等儿女丰收的喜悦,远离了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放松自己。而且来这游玩交通便利,下次还来!”从广西南宁市来旅游的范女士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天等县深入实施“文化活动+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思路,以天等非遗文化为元素串联霜降文化、香辣文化、打榔舞、拜囊海、跳花灯、进远石雕、宽扇等,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每年举办集旅游、文化、农业等领域融合的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赋能乡村振兴,活动成果斐然。壮族霜降节荣获中国当代节事逾10年“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天等县都康田园景区、天等壮族五彩糍粑、天等壮族霜降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等入选第二批100个“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
注重传承扬非遗魅力
整齐的舞步、靓丽的服装、精彩的表演,在今年霜降节的打榔舞比赛现场,天等县由13个乡镇、4所县直学校组成的17支代表队同台竞技,民风溢彩。
“我们学校的参赛队伍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不仅离不开孩子们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我们学校对壮族霜降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学校里每个学生都会打榔舞。”天等县民族中学政教处主任农良贵说道。
图为2024年天等县壮族霜降节打榔舞比赛现场。(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农良贵介绍,作为民族学校,天等县民族中学是“天等县壮族打榔舞传承基地”,学校以非遗传承教育为契机,形成了学校特色文化——榔韵文化,构建了榔韵课程体系和德育体系。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扬榔韵教育之美 修师生心品之魂》,举行榔韵文化美食节、阅读大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月三文化艺术节,用活动传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修炼师生心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建立了榔韵民族博物馆,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此外,在每个年级的课程表中,每周安排一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让民族团结教育真正校园全覆盖。
天等县民族中学先后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崇左市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示范点”等40多项区、市荣誉称号。
无独有偶。走进天等县民族小学,教学楼的墙绘、圆凳石桌、景观摆设都融入了壮锦、铜鼓等民族元素进行设计,民族文化氛围浓厚。
天等县民族小学师生共2153名,涵盖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大多数。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以环境育人、教学育人、多元交流育人为主,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方面融入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学校结对共建交流,并在学校成立了打榔舞社团、山歌社团、天琴社团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措并举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让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天等县民族小学先后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教育示范单位、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学校、崇左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崇左市国门党建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天等县作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社区的典型代表,一直高度重视以“壮族霜降节”为核心的节气文化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各民族凝心聚力、携手向前的重要力量。
在自治区、崇左市党委政府及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等非遗文化得到持续传承发展。截至2023年底,天等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县级非遗项目22项。同时,加强非遗基地建设,打造传统文化发展新高地。天等县博物馆暨壮族霜降节博物馆获评全区首届广西“十佳县级博物馆”荣誉称号,同时开设的《弘扬壮族非遗文化 传承千人打榔舞》课程获评2023年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撰稿:李嘉俐 梁文召)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