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11月27日电(记者 韩鹏飞 吕丽明) 27日,《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上海在绿色创新投入指数排名中以91.21分拔得头筹,创新制度和创新转化优势十分突出;南京在绿色创新产出指数排名中以75.71分位居第一,创新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
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庄毓敏教授带领相关科研团队,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直辖市110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投入-产出”水平等数据调查评估,客观评价各城市的绿色创新发展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中,包含10个省会(含副省级)城市和2个直辖市(重庆),以及98个其他城市。
直辖市和省会(含副省级)城市2017-2019年绿色创新发展排名基本稳定,上海持续强势霸榜。南京总指数在2019年有大幅提升,逐步拉大对杭州的领先优势,三年来创造产出指标排名蝉联第一,创新制度、创新基础、创新转化以及健康生活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绿色创新发展的“成绩单”亮眼!
绿色创新投入指数
98个其他城市中,绿色创新发展的竞争异常激烈,苏州以雄厚的创新资源禀赋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其余十强城市有较大波动。无锡、株洲、绍兴、常州、镇江和湘潭6个城市稳居前十强,排名有所波动。温州、绵阳于2018年挤进十强,但绵阳因绿色创新投入水平有所下降,2019年被挤出;芜湖和舟山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先后从十强名单中消失。扬州2019年绿色经济发展较快,当年挤进十强名单;泰州2018年因创新动力不足“出局”,2019年绿色经济、健康生活和生态环境指标均明显向好,助力其再进十强。
绿色创新产出指数
随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近几年,各城市绿色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在提升绿色创新发展产出效率方面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优势明显的发展道路,其产出效益连续多年位居榜首。南京运用产业思维抓创新,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增长点,助力南京绿色创新发展自立自强。镇江、扬州在绿色经济方面近年来成效明显,产出规模高于投入最多的上海、产出最多的南京,形成后发优势,或将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人民大学庄毓敏介绍报告编制情况
庄毓敏介绍,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中,33个位于长江上游地区、36个位于长江中游地区、41个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由于上中下游城市在自然资源、对外交通联系、科技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方式各有千秋。
长江上游,成都绿色创新发展水平稳居榜首,并与其他城市拉开距离,其在创新基础、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健康生活方面,优势明显。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稳居长江上游城市前十强。
长江中游,武汉常年“霸榜”,长沙、南昌、株洲等6城市长期保持前十。
长江下游,上海在各样评价指数上遥遥领先,优势非常突出。南京、杭州、苏州等7个城市常年保持前十位置。
“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报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110个长江沿线城市各项绿色创新发展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这是一项复杂、系统、高难度、交叉性很强的工作。绿色创新发展指数从一定的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发展情况作了探索,结论有利于长江沿线各城市准确把脉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为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参考和科学决策依据。” 庄毓敏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罗蓉对报告进行点评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罗蓉表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用不到5%的土地创造了40%(GDP)多的产出,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十四五”时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关键期。
“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将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地转向主战场,从连接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的优势区域转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转向主力军。
与此相对应,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工作重点将从“以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为主”转向“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绿色创新”概念的提出,对推动“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