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6月13日电(记者成辰)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稀土出口量骤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就开展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密集调研,一系列行动引起有关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稀土资源高度依赖的美国等有关方面的猜疑和忌惮。一些分析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相持不下之际,中国或以稀土资源为“杀手锏”,促使美方回到谈判桌上。
一时间“中国一招毙敌”的言论甚嚣尘上。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确保关键矿物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以提高美国国内稀土和其他关键矿产的产量。美方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给猜忌“中国威胁”的言论背书。中国在敏感节点对稀土资源进行战略调整,用意何在?
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因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效应,能很好与其它原料结合衍生出高强度新材料,所以在军事、冶金工业、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照明、纺织甚至农业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高精尖武器制造领域,稀土是关键性材料,没有它,就无法提升军事装备能力。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依靠这个世界第一的资源巩固战略地位掌握定价权,因为世界上95%以上稀土都是由中国供应的,且中国出口占到总量六成以上。
虽然中国在稀土出口量方面占据优势,但长期以来,并未能掌控对稀土的定价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我国的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处于绝对优势,但是在对稀土的提炼和应用方面一直存在技术短板。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因其具备高新技术优势,在稀土提炼技术方面炉火纯青,他们既对稀土具有刚性需求,有具备提炼稀土的手段,因此,他们放弃自己开采稀土,选择从中国大量进口稀土。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也很难迫使对方做出让步。
其次,在科学合理开采稀土方面,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没能跟上,相关部门也没能把稀土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予以重视。
最后,在没有战略统筹、统一规划之下,各地盲目上马稀土开采项目。稀土开采因为技术门槛低,吸引众多企业纷至沓来,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的局面。由于企业众多产量供过于求,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出口。
从全球范围看,稀土无疑是工业制造的必需品,更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催熟剂”,更关键的是,稀土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出口一点就少一点。中国稀土出口量大,价格便宜,吸引很多国家大量进口中国稀土。
借鸡生蛋,用中国的稀土发展本国的工业和技术,各国在这方面的资源禀赋和战略考量不尽相同。
比如,日本是一个资源禀赋匮乏的国家,因此需要大量进口稀土作为产业发展的必需品。不过日本并非仅满足眼前需要,而是大量进口,作为战略储备,其目的很明确,为未来工业发展储备。
相对看,美国不仅是科技制造强国,而且资源禀赋非常丰富,但是美国并没有大量开采本国稀土的意愿,因为这样不仅污染环境,开采成本也非常高,从中国进口“价格低廉”的稀土资源是最好的选择。
其他一些国家,虽然自身也有丰富稀土资源,但跟美国一样,从中国进口稀土不但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作为战略储备,更能减少环境污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不过,即便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却无法供应这么多国家的需要,而且也有开采完的一天。到那时,中国需要进口稀土,不见得哪些国家愿意卖给中国,甚至是坐地起价,牢牢掐住中国的“脖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于中国开采稀土资源“饭做多”的问题日益严重,稀土资源有耗尽的风险,有关部门逐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2008年之后开始对稀土出口有所限制。不过由于未能在战略上予以重视,稀土开采量还是未能有效控制,原因在于,不少企业处于短期盈利动机通过各种途径出口,个别企业甚至采用非法偷渡方式,也有通过钻政策空子“曲线出口”。
如何确保中国在稀土开发方面的话语权和战略安全,有关部门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进行布局,这也是近期有关方面对稀土开发利用展开密集调研和讨论的根源,中国开展稀土资源规划和调整的目的旨在解决“饭做多”的问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