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2月1日电 在希望的田野上,巴彦淖尔市玉米亩产首次突破1400公斤大关,创自治区玉米高产纪录。近五年来,巴彦淖尔市年粮食播种面积均在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每年都稳定在50亿斤以上,让“中国碗”里盛更多“河套粮”。
寒冬时节,正值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黄金期”。临河区施工现场火热朝天,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挖高填低,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回响,拉开了巴彦淖尔市2024年18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序幕,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正在对项目设备及农田用电配套设施进行逐台送电、逐井通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2023年,被誉为“塞上粮仓”的磴口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建设规模15万亩,新增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10万亩。
为切实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电到田”,磴口供电分公司及时满足农田建设用电需求,从现场勘查、供电方案答复、竣工验收、装表送电等都加急办理。4台315千伏安变压器、2台400千伏安变压器,20公里的架设绝缘导线,条条银线,基基杆塔为粮食生产和12座灌溉泵站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惠及4个乡镇苏木、7个村嘎查分场、1000多户居民种植期间的安全可靠用电用水,逐步打开l了磴口县的丰产“密码”。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工作,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还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成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澄清池,磴口县在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范围推广实施“引黄滴灌”工程,将黄河水通过泵站、管道输水等环节,将水源输送到田间地头的滴灌毛管浇灌农作物,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电力“红马甲们”则定期走进田间地头,对相关配电线路、开关等进行巡视维护,对抽水灌溉接入用电、现场勘察、变压器运行等开展全过程跟踪服务,将季节性重过载配变纳入督办治理,确保农灌用电及时可靠。
如今的“粮田”已变成“良田”,这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高配置”不仅吸引了种粮大户的入伙,也成为磴口县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媒体争相宣传的重点,还带动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计划实施185.3万亩!2024年巴彦淖尔各旗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配来了……”当这条新闻一出,大家摩拳擦掌,势必要满足磴口县20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河套地区“丰”景正好,充足的电力为农业现代化插上“隐形的翅膀”,农户们个个喜上眉梢,终于扎牢了丰收的“米袋子”。接下来,磴口供电分公司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巴电力量,让“中国碗”里盛更多“河套粮”。(郭书玥)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