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6月28日电 来到位于北纬40度全球农作物种植黄金带的河套平原,这里沃野碧翠,万物蓬勃,目之所及皆为孕育丰收的景象。正是水的灵动,田的肥沃,赋予了巴彦淖尔这颗“塞外明珠”勃勃生机。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分公司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将电网建设生态优先的“施工图”一绘到底,让绿色发展成为内蒙古的“新名片”。
随着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统筹推进,辐射带动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共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磴口等地新能源不断蓬勃发展,电力产业持续升级,电力人正在全力以赴。
“电”亮一抹金沙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全县68.3%是沙漠,“七沙二水一分田”是这里的地貌形态。沿着穿沙公路西行10公里,便到达了乌兰布和沙漠光伏产业生态治理示范基地。该项目基地现装机125兆瓦,采用“光伏发电+沙漠治理”模式建设,使荒漠成为了“光伏发电蓝海、生态林果绿岛”。今年,该项目规划扩大装机容量为1250兆瓦,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发电226.25亿千瓦时,节约70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烟尘约2925吨、二氧化硫约12212.5吨,通过根根银线、座座铁塔将绿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千家万户。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已经成为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代名词。基地还在光伏设施农业科技大棚内种植水果蔬菜等,将太阳辐射光能均分给植物生长、太阳能发电,在养护绿植、实现光电转换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前来度假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随叫随到“电小二”的帮助下,当地政府成功将磴口县打造成为沙漠中的“经济绿洲”,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双赢。
现如今,光伏园和生态大棚还在以每年近千亩的速度带着绿色的希望向沙漠深处不断延伸着。
“植”造一片绿洲
“过去,黄沙漫天,土地无法耕种,人们也无法生活,很多人都搬走了,如今治沙有了显著成效,很多人都愿意回乡务农。”谈起变化,当地的农户们不禁感慨道。
锁住黄沙,端好“金饭碗”。乌兰布和沙漠里一片片梭梭林绿意盎然,梭梭林伴生的肉苁蓉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我们接种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魏均说道。在他的带动下,巴彦淖尔市三正苁蓉沙林产业有限公司、蘅芝肉苁蓉产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也来到了巴彦淖尔供电分公司申请报装。
正在新建的加工厂处于沙漠之中,周边没有电力线路,厂区用电难问题成了他们的一大心病。“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巴彦淖尔供电分公司的工作人员立即行动,为其架设10千伏线路5.5公里,安装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2台,同时组织党员服务队定时检查用户用电设施,提升供电服务品质,为全面推进乌兰布和治沙工程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这不仅仅是一株株梭梭、一根根肉苁蓉的奋斗史,更是每一位沙地人民的生态梦。
“结”缘一段情谊
在漫长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还有这样一个人,他有一个想要让乌海葡萄——这一颗颗绿色“玛瑙”在大漠中生根的梦想。
“一转眼,在乌兰布和沙漠创立漠北金爵葡萄酒庄已经十余年,从靠太阳辨识方向到今天的绿树成荫,从沙漠开垦,到种植灌溉、规模化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电力保障越来越可靠,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我的内心也很自豪。”漠北金爵负责人孙金亮在这十年时间里,带领员工在大漠深处建起了这座绿色庄园,目前已营造防护林带52公里、190余亩;种植葡萄1000亩,葡萄酒年产量80吨,同时栽植壶瓶枣、梭梭、新疆杨等850亩。
在孙金亮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以实际行动,护航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
厂区建成后,巴彦淖尔供电分公司的党员服务队根据“网格化”包片,精准对接酒庄用电需求,定期检查配电箱、灌溉水泵等设备,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指导整改,多措并举全力保障了园内500亩汉漠红枣挂果率和125吨酿酒葡萄采收率。
“当下又到了采收期,‘电保姆’迅速行动,定期上门为酒庄进行检查,还通过系统实时监测酒庄用能情况,并为我们提供节能降效合理化建议。政策好,服务好,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越来越好!”再次见到孙金亮,他向电力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一代代电力人与治沙人在乌兰布和这片土地结缘,共同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参与和见证着这场绿色巨变。而绿色,是昨天的答卷,同时也是对明日的期许。
黄河奔腾,“三北精神”从未断流,一脉相承。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道阻且长,巴彦淖尔供电分公司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将电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把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让慢慢铺展的绿成为美丽北疆最生动的底色。(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营销服务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