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5月30日电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政务服务局从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出发,围绕数字政务和基层政务两大方面,打造线上办理优先,线上线下并行、统一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线上线下融合,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线上不断丰富政务服务门户和“蒙速办”APP功能,全市21189个事项入驻政务服务门户,网上可办率达到96.6%,“蒙速办”APP接入322项应用,围绕个人和家庭全生命周期,建成“蒙速办”移动端“小事智办专区”,已接入出生、就业、入学、生活、救助、养老共6类33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事项,实现更多“关键小事”从“可办”向“好办”转变。
优化集成办理,推动政务服务好办易办。依托政务服务门户和“蒙速办”APP开设“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区,298个“一件事”事项纳入政务大厅“一次办”专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线上办理列入全区试点盟市,群众由原来跑5个部门、办6个事项、提供12份材料,压缩为线上一次性提交资料、线下跑一次领取证件办结。深化企业和公民全生命周期13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改革,共压减材料37份,减少环节26个,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6.67%。目前,全市共设置“一次办”窗口261个,专职人员65人,累计联办“一件事”136604件,累计办理101.62万件。制定本部门“跨省通办”可办事项清单,160个“跨省通办”全部完成在全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认领发布,与西部五省十二市、黄河流域相关省市、“云牵手联盟”、济南市槐荫区和威海市共25个省73个地级市建立了政务服务事项互办互认的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市本级共受理办结“跨省通办”7.4万件。5月20日,全市489个政务服务事项将实现“全市通办”。全市推出了代办帮办、延时服务、容缺受理等便民惠企举措,既解决了群众办事来回跑的问题,又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
深化项目帮办代办,全面提升企业满意度。建立了全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务大厅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和“办不成事”窗口,实行“一对一”“点对点”“一企一策”“管家式”帮办代办精准服务,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94个重大项目,全部纳入重大项目代办帮办审批绿色通道,建立《2023年重大项目代办帮办服务情况调度台账》,定期调度更新项目进度信息,加快审批提速,推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目前,已对全市194个重大项目,提供代办帮办服务776次。
数字赋能,让“审批不见面”常态化。全面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目前全市共制发电子印章784枚,汇聚电子证照类型193类(全区排名第2),汇聚证照数据241.2万余条,签发电子证照241.1万余条,签章率达到99.95%(全区排名第2)。
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便民事项“就近办”。在全市重点打造20个“示范型”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梳理公布基层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四张清单”,将15项高频医保事项下沉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通过业务系统接入授权、配备专职人员为群众办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异地转诊备案、门(急)诊费用报销等高频事项,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多头跑”的问题。截至目前,乡镇、村社两级示范点可实现帮办代办事项66项。
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办事群众“兜底”。在市政务大厅实行专窗、专班、专人工作制度,党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轮岗蹲点“坐窗问诊”,从受理到问题诉求解决,实行全过程闭环式管理。一般问题由窗口协调责任单位当场解决,复杂问题承诺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向群众反馈办理结果。窗口设立以来,为办事群众日均提供咨询、导办、帮办、领办服务117件次,帮助办事群众解决了一些“不会办、办不成”的疑难杂症,还为部门窗口减轻了咨询答复工作压力,为全面提升政务大厅工作效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提升12345热线服务效率和质量,让“服务有保障”常态化。为进一步扩大热线话务中心坐席服务数量,健全调度指挥功能,启动了“巴彦淖尔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维服务项目”建设。目前,12345热线共受理企业群众诉求5.7万余件,日均受理688件,其中直接答复4.8万余件,转办相关部门处办8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