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0月25日电 为切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包头市国资委组织开展“扭亏治困”专项工作,聚焦主业做大实体,优化布局做优资产,全力开拓新兴市场,拓宽企业收入来源,力争2023年实现市属国有企业剔除政策性因素全面消除亏损。
全力以赴稳增长。一是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围绕全市打造“两都”建设和五大战新产业集群目标,推进企业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拓展新基建、新型材料、现代能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等业务,“无中生有”打造一批成长型潜力企业和新增长点,截至8月末,市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18亿元,同比增长11.98%,9户企业收入实现增长。二是加快现有闲置资源资产的清理盘活,通过合作混改、出租出让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蜕变。三是围绕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任务,分阶段制定营收任务,抢抓市场机遇,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增产增效,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2023年截至8月末,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36%。四是加大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对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提高创新指标考核权重,将企业研发投入增量部分按150%加计扣回。截至8月末,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408.38%。
发掘市场开拓潜力。建立市场经营机制,围绕主责主业和培育业务积极开拓市场。一是抓好市场能力和经营能力提升,培育壮大新兴市场业务,深度布局细分行业和领域,加强与央企、区属企业合作,主动出击抢订单,千方百计拓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建立市场营销机构,要求企业设置市场部或营销部,放活市场营销人员的激励奖励措施。创新营销模式,瞄准市外、区外市场,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市国资委出台《国资系统双招双引一优化工作方案》,以16条举措抓紧抓实招商引资工作。今年以来,国资国企先后开展外出招商活动53次,对接重要目标企业105户,外地企业来包对接74次,对接企业数80家,推动在谈项目56个。
突出抓好降本增效。一是强化市属国有企业人员员额管控,厘清人员情况,消除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问题,全面推行“定责定岗定编定员定薪”管理,有效压缩管理层级,降低人工成本,职工薪酬占成本费用的比重降低1.68%。二是开展管理人员大起底工作,优化管理层级,精简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今年以来,市属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精简26.4%,精简后管理人员占总人数比例为20.6%。三是印发《市属国有企业阳光采购指导意见》,建立公开采购体系,全面实施“阳光采购”,规范企业采购交易行为。
聚焦重大项目谋划。坚持量力而行,严把经济增加值、投资回报底线,科学审慎策划项目。加强投资项目质量管控,加强规划牵引和动态监测。印发《包头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重大项目投资风险监督管理办法》和《包头市国资委关于进一步监管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暂行规定》构建重大项目投资监管体系。注重可行性评估和投资收益预测,实施新能源、互联网、光伏和文化旅游等股权投资项目8个,投资额1770万元。国资运营集团入股新能源开发项目10个;万水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包头市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技改项目等14个再生水项目推进平稳;城投集团数据运营项目正在进行平台主体部署工作;市属国企已经与二冶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序推进建筑业扩大产值。
加强国资监管水平。一是建成投入自治区首家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在线监管平台,对市属国企“三重一大”、投资融资管理、人员管理、资产处置等事项实时在线监管。二是修订完善了《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根据经营业绩确定薪酬水平,切实体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加大对财务决算、产权流转、对外投资等重点环节监管力度,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方向,集成共享各类信息,提升工作效率。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