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有研新材交出了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两份答卷呈现出冰火两重天,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49%至91.46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34.78%至1.48亿元;但2025年一季度却实现净利润同比暴增近147倍,达6738万元。表面上看,一季度业绩“逆袭”令人振奋,但细究背后,增长主要依赖子公司有研亿金净利润同比增加67%,以及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同比减亏64%。拉长周期看,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6200万、2022一季度净利润过亿,并未呈现显著增长,这种短期的业绩修复,能否代表公司长期稳定增长,有待斟酌。
2024年:行业寒冬下的负重前行
2024年,有研新材核心业务普遍承压。分产品看,公司营收最大的铂族金属,作为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和石油裂化催化剂行业,因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市场持续影响,价格持续下跌,收入同比减少28.94%;稀土材料受行业供需失衡影响,收入下滑13.95%,毛利率锐减7.5个百分点;红外光学材料则因出口管制政策导致销量收缩,收入下降20.16%。尽管薄膜材料收入同比增长46.53%,但难以抵消其他业务的下滑。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2023年的2.21亿元转为-5452万元,显示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年报中提及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均指向公司对大宗商品价格和行业周期的强关联度。尤其在稀土领域,尽管国家出台《稀土管理条例》加强行业管控,但短期内仍需要关注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问题的化解。
2025年一季度:子公司的“单骑救主”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暴增14,698%,看似华丽,实则暗含隐忧。数据显示,为公司贡献利润的有研亿金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用超高纯金属原材料、薄膜新材料,以及贵金属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和生产;而有研稀土主要从事稀土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其减亏与产品价格阶段性企稳相关。但两大驱动因素均存在不确定性:薄膜材料的高增长依赖半导体行业复苏,而当前全球芯片市场需求仍不稳定;稀土板块虽短期减亏,但行业“内卷”未解,长期盈利修复仍需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仅为6294万元,虽同比扭亏,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仍为-3.17亿元。若剔除子公司贡献,母公司主业改善并不显著,业绩增长的“含金量”存疑。
核心业务:技术突破与市场风险并存
从四大业务板块看,有研新材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化能力仍是亮点。电板块中,12英寸靶材通过多家客户验证并批量供货,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磁板块的稀土绿色提取技术入选国家低碳技术目录,但行业毛利率下滑拖累整体表现;光板块受出口管制冲击明显,但锗单晶等核心技术仍具竞争力;医板块口腔正畸产品收入创历史新高,但市场规模有限且竞争激烈。
技术层面,公司在高纯金属靶材、稀土绿色冶炼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2024年新参与制定71项标准,授权国外专利27项、中国发明专利41项。然而,研发费用仅占营业收入的2.27%,未来若不能持续加大投入,技术优势可能被稀释。
未来挑战:增长动能能否持续?
有研新材在年报中提出“聚焦电、磁、光、医四大板块,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战略,但其增长面临三重考验:其一,半导体、稀土等行业周期性波动难以规避,公司业绩与大宗商品价格高度相关;其二,高端材料国产化虽为趋势,但国际巨头技术壁垒高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三,子公司业绩贡献的可持续性存疑,若外部环境生变,盈利反弹或难延续。
值得肯定的是,公司正通过产能扩张(如山东德州靶材基地)和产业链整合(投资赣州齐飞)优化布局,但其效果需要时间验证。短期内,投资者需警惕一季度高增长背后的“低基数效应”和行业波动风险。
写在最后
有研新材的2024年与2025年一季度,恰似“冰火两重天”。技术突破与子公司的阶段性发力为业绩注入强心针,但主营业务抗风险能力不足、现金流承压等问题仍未解决。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肯定其技术底蕴的同时,更需关注行业周期演变与内部改革的实质性进展。若公司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眼前业绩增长的持续性需要斟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