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二周年之际,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导,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南昌站系列培训活动于2025年4月21日至25日成功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支持单位,开立医疗携新一代全高清电子内镜系统极影™HD-580、iEndo等设备全程赋能培训,与来自葡萄牙、埃及、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内镜专家共探技术创新,旨在推进消化内镜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国际交流启新篇,丝路友谊再深化
来自葡萄牙、埃及、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国的内镜专家参与本次活动。在活动开幕仪式上,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回顾了往届培训成果,强调临床实践与动物模拟教学对技术提升的关键作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表示将推动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化同道的交流合作,搭建全球消化内镜领域的交流平台。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建明在致辞中特别感谢北京友谊医院创建的“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这一平台为全球消化内镜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国际化的高端桥梁。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祝荫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化领域同道的联系,共同推动消化内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南昌站开幕式
二、多维培训显实力,技术输出树标杆
本次活动以学员为中心,通过多维度沉浸式学习与互动,为外籍专家提供了深度参与中国消化内镜诊疗体系的实践平台。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前沿理论授课、手术实战观摩、模拟操作训练、病例分析探讨“四位一体”培训课程:
培训活动精彩瞬间(以上做成轮播图)
前沿理论授课:围绕消化道早癌筛查、超声内镜(EUS)介入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主题,特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小伟教授、上海长海医院王凯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东教授,以及南大一附院知名专家祝荫、舒徐、罗凌玉、夏亮、熊慧芳、潘晓林、朱振华、王翀等专家授课。包括EUS在胰腺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EUS-CPN)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US-ERCP)联合治疗、ESD技术要点与并发症处理、胃癌早期诊断、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手术设计、胰腺炎内镜治疗等核心课程安排,结合病例剖析强化了理论应用。
手术实战观摩:通过科室手术观摩,直观展现消化道早癌微创切除、胰腺炎内镜清创等技术,凸显中国内镜“精准化、微创化”诊疗优势。本次活动创新性地与北京友谊医院开展远程手术直播互动,通过手术直播系统实现双会场实时技术交流,同时结合南大一附院特色病例的手术实战观摩,为学员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技术展示,使学员既能观摩到标准化操作流程,又能学习到针对复杂病例的个性化处理方案。
模拟操作训练:开展动物离体及动物活体实验教学,涵盖EUS、ESD相关内容,外籍学员在刘志坚教授、朱振华教授、龙顺华教授、潘晓林教授、王翀教授、熊慧芳教授等指导下完成规范化操作训练。
病例分析探讨:在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各国的学员分享了其日常诊治的多个典型及疑难病例,包括复杂胰腺囊性肿瘤的EUS鉴别诊断、食管早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处理等。专家团队结合病例特点,重点围绕影像学特征判读、术中并发症预防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特别针对EUS下胰腺炎鉴别诊断的细微征象、ESD术中止血技巧选择等临床难点进行现场示范和解析。通过多学科思维碰撞,不仅帮助学员掌握规范化诊疗流程,更培养了处理复杂病例的临床决策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对消化系统疾病全流程管理的认知水平。
针对学员技术背景差异,采用“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内镜操作基础较弱的学员,安排离体器官模型训练;对已有经验的学员,则通过活体动物实验(如活体猪ESD、EUS引导穿刺)提升复杂病例处理能力。来自埃及的Dr。 Esam Ali赞叹中国内镜技术的先进性,尤其对ESD和ERCP手术演示印象深刻,期待未来在高端器械领域深化合作。菲律宾的Dr。 Kenji Sato表示,中国内镜系统的发展水平令人震撼,特别提到开立医疗设备的高性价比将助力本国开展复杂手术。印度尼西亚的Dr。 Radhitya Deta通过手把手训练掌握了ESD关键技术,并高度评价中国自主研发设备的创新性。多位学员强调,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技术能力,更建立了宝贵的国际医疗合作网络,期待通过远程会诊等形式持续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医疗发展。
三、专家访谈:以镜为桥,共话创新未来
在本次活动期间,国内权威专家接受采访,分享了对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深刻见解。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祝荫教授在访谈中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本次国际培训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平台,通过系统化教学促进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未来内镜领域国际合作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联合研发AI诊疗系统,推动智慧医疗发展;二是推广中国优质医疗设备,实现诊疗标准化;三是构建5G远程会诊平台,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我院将秉持开放共享理念,通过线上培训、人才交流等机制,持续推动全球消化内镜事业发展,以技术为纽带,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道早癌诊治中心主任舒徐教授在专访中谈到,本次“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吸引了埃及、葡萄牙等5国9名学员参与。学员特点鲜明:问题导向突出,课上积极提问;互动性强,主动分享疑难病例;对中国医疗设备兴趣浓厚。培训采用全英文授课,设置理论精讲、模拟训练、病例研讨三维课程,特邀北京、上海等地知名专家授课。舒教授认为当前内镜技术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地区发展不平衡、设备局限性和人才短缺。开立医疗等中国国产设备的优异表现给学员带来惊喜。未来将通过更多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技术和设备走出去,让先进诊疗技术惠及更多国家。
四、展望未来启新程,携手共筑健康网
结业合影
本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理论+观摩+实践+研讨”的立体化培训模式,中国消化内镜规范化诊疗体系获得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开立医疗极影™HD-580等国产医疗设备在培训中的稳定表现,展现了我国医疗装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开立医疗的全高清电子内镜系统凭借其卓越性能,在本次培训中成为临床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来自多个国家的内镜专家在亲身体验后纷纷表示,该系统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和操作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色,充分展现了中国内镜设备的技术实力。“中国制造的内镜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位资深专家在使用后这样评价道。
携手同行,共谋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疗健康合作持续深入,开立医疗依托其国际内镜学院这一重要平台,将持续推动先进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的国际共享。通过加强国际医疗交流协作,培育专业内镜人才队伍,推动消化内镜技术在沿线国家的应用和推广,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是开立医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镜领域技术与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平台,在将中国先进的内镜技术和临床解决方案共享给世界各国的同时,也加深了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谊。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开立医疗始终以共建共享为引领,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包括内镜诊疗、超声医学影像、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专业专科化的高质量医疗解决方案;并搭建国际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前沿技术交流,共筑“健康丝路”,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