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成都星河WORLD路演大厅内,一场关于“社群生命力”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这里既是2025年4月社群议事会的现场,亦是第三批新晋社长的授牌仪式——20余位社群社长、副社长与骨干成员及成都星河九联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
成立于2024年5月的成都星河WORLD星邻里社群,已悄然绘制出一幅当代城市社区的生态图景:28个兴趣社团与专业交流群如毛细血管般生长,累计举办活动近300场,触达人群超万人。其独特的居民共创模式,被社区街道列为“亲邻家园营建的示范场景”。但恰是这种爆发式生长,让社群运营团队陷入更深层的思考——当社群规模裂变式增长,如何让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
为此,本次议事会特邀社区营造领域专家——社区发展研创中心发起人、社造家西南负责人刘前,带来一场名为《在流动的社群中,持续的共创和参与》的专题分享。
流动的社群,永恒的命题
刘前的分享从三个现象切入:①社群成员因进度不一而流失;②社群活跃度如潮汐般起伏不定;③过度依赖“灵魂人物”导致组织脆弱。这些场景直指现代社群的核心矛盾——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连接,却又难以维系稳定关系。
“社群不止是社团,更非公司。它必须包容流动性,甚至将流动视为养分。”刘前以成都“可持续社区串门计划”为例,展示了一种破局思路:将社区探访设计成“真人游戏”,参与者化身“玩家”,每个社区成为待解锁的“副本”。近两年间,这项计划影响5万人次,参与者400余名,45位共创伙伴串联起20余个社区形成议题网络。
游戏化的外壳下,藏着严肃的社造哲学——“让人影响人”。当社群突破150人时,常规的“管理”思维必然失效。当社群伙伴越来越多时,常规的“管理”思维必然失效。刘前分享成都社区营造思维:“还权、赋能、归位、固本。谁主张、谁受益、谁负责,这件事能让多少人操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
从“被组织”到“自组织”:星河样本的进化论
成都星河WORLD的社群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注脚。2025年1-4月,成都星河社群组织了超百场活动,其中80%由业主主导开展。乐跑社因温江马拉松登上多家主流媒体,摄影社发起的“微光计划”,用镜头记录社区故事,阅读量破万的视频背后,是手工社、乐跑社等社群的互助共生。
新晋社长的计划更显“雄心壮志”:瑜伽社社长潘德敏筹划“千人瑜伽大会”,计划以集体仪式重塑社区认同;演讲社社长尹伟打造“言值赋能”平台,将即兴演讲与辩论化作邻里关系的润滑剂。这些构想不再局限于兴趣聚合,而是指向公共生活的重建——在商品房社区中,重构“附近”,孵化公共精神。
谁在定义我们的“附近”?
活动上,成都星河九联物业总经理舒武向新任社团社长们授牌,这已是他第三次为星河社长授牌,他表示:“每一次授牌都标志着我们社区迈向新的成长阶段。希望大家继续携手前行,共同将成都星河WORLD建设成一个更加温馨、和谐且充满活力的家园。”
授牌仪式尾声,演讲社社长向成都星河社群捐赠一尊四川博物馆说唱俑同款摆件。尹伟介绍道:这个被戏称为“演讲始祖”的东汉陶俑,咧开笑脸击鼓而歌,恰如当代社群运营的象征:跨越千年,人们始终在寻找让表达被听见、让孤独被消解的场域。
刘前在分享中反复提及“场域”一词。当社区从地理概念转化为参与性场域,当社群从“参与模式”转向“共创生态”,变化的不仅是组织技术,更是城市人重新定义“我们如何在一起”的自觉。成都星河WORLD的社群实践中,瑜伽垫上的汗水、辩论场上的交锋、镜头下的笑脸,正在编织一张新的网络——它承认流动,却拒绝涣散;它接纳个体主张,更呼唤共同责任。
或许,这正是破解现代性孤独的一把钥匙:没有永恒的社群,但有永恒的参与;没有凝固的共同体,但有流动中生长的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