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营养。伴随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
为统筹食物与营养协调发展,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并于近日发布,为产业创新发展和国民日常饮食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怎么吃?控油减糖少盐 营养摄入更均衡
《纲要》指出,到2030年,中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食物与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合理,营养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在食物消费方面,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人均年消费量稳步提升,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分别达到14、69、23、47、29、270和130公斤以上。
在食物与营养素摄入方面,倡导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保持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摄入量减少到25-30克,食盐和添加糖的摄入量分别不超过5克和25克。
吃什么?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要“加量”
《纲要》提出,要坚持营养导向,尤其注重生产/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那么,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应该多吃呢?
优质蛋白质:肉、蛋、奶,鱼、虾蟹、贝藻类等水产品,大豆;
富含膳食纤维:鲜食玉米、优质薯类和杂豆,燕麦、荞麦、青稞等杂粮;马铃薯主食产品;竹笋、海藻、枣、菊芋、魔芋等;玉米、小麦、大豆、甜菜、果品等的加工副产物及菊苣等作物。
构建食物营养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针对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需要,《纲要》强调,要加强食物与营养健康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加快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营养导向型育繁推良种创新体系和高值化加工技术体系。推动食物与营养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食物与营养相关专业和院系,加强食品加工、营养与健康、中医养生、康复等人才培养。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开发食物与营养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
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
食药物质在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愈发普及,凭借“药食两性”、“温和滋补”等特质为消费者青睐。截至2024年,已有100余种物质被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
《纲要》明确,要加强对食药物质功能活性物质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构建食药物质主要成分和可能有害成分数据库,建立参比实验室,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食养指南指导产品研发和消费,探索推广食药物质健康声称。扩大食药同源品种范围,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鼓励道地原料生产加工。开发保健食品,加强食养服务,发展中医药膳产业。
长期深耕食药同源营养科学领域,东方红航天生物近年来在灵芝、西洋参等食药同源物质应用方面持续取得突破,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篇科技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与此同时,公司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应用优势,运用空间诱变技术赋能营养科学创新,推动食药同源健康理论在未病预防、慢病调理等方面的成果转化,通过精准营养干预帮助用户改善身体状况。
专注科研探索及成果落地的同时,东方红航天生物深知提升健康素养对于大众健康促进的重要性,连续多年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权威媒体举办健康科普论坛、讲座,普及膳食营养常识,帮助广大消费者、尤其是老年群体掌握科学补充优质蛋白的方法和途径,作为综合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抵御肌少症等慢性疾病给生活造成的威胁。
“公司一直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合理膳食与主动健康理念,为大众消费市场提供优质的营养健康产品及服务,这些与《纲要》倡导的方向高度吻合”,东方红航天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空间生物主动健康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为依托,不断深入航天生物技术应用与航天医学成果转化,公司将持续推进食物与营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同时积极参与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与健康需求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