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文明互鉴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专题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汇聚各方智慧,共探文明发展之路,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
本次座谈会由《世纪人物》杂志社副社长任振中主持,汇聚了来自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了文明交流与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新趋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会议伊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李晓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李晓明副会长强调了此次座谈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指出文化交流互鉴作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他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期待在本次座谈会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出谋划策。
在专家发言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维度内涵与实践路径。
远在澳大利亚的塔州中国佛教学院院长智及宗师,通过视频连线特别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凭借深厚的佛学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刻探讨了佛教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智及宗师指出,佛教以其慈悲、智慧、平等、包容的核心理念,跨越时空界限,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理念高度契合。他通过历史上的佛教文化交流案例,如丝绸之路的经典传播和唐宋时期中日韩佛教文化的交融,生动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对人类心灵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深远影响,以及为当今世界挑战提供的解决思路。
智及宗师进一步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佛教文化应作为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增进国际友谊与合作。他提出,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为解决战争冲突、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精神与实践的指引,鼓励人们在物质追求的同时,注重心灵的成长与道德的提升。智及宗师的演讲深入浅出,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启示,激发了与会者的深刻反思与强烈共鸣。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其演讲不仅深化了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更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启示,具有深远的意义。
甘肃省原副省长、国务院国资委原监事会主席、中央国资委原第三巡视组组长韩修国主席率先发言,他点明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大背景下,各国文明宛如紧密交织的锦缎,相互依存,难解难分。从经济基石到文化上层建筑,我国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优势,理应以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投身世界交流舞台,秉持开放包容之心融入国际大家庭,为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奠定坚实根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教授则另辟蹊径,从宗教文化这一独特视角切入。他深入阐述,宗教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千年的关键载体,在跨越地域疆界的传播旅程中,宛如一座心灵桥梁,有力促进着民心相通。不同宗教教义深处潜藏的共通人文关怀之光,能够穿透误解与偏见的迷雾,驱散隔阂,为构建和谐、包容的国际新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朱越利教授也强调了在当代社会,应正确引导宗教文化交流,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
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宋承敏司长则从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他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与资源支持。宋承敏副主任通过分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如硅谷的成功得益于世界各地人才与文化的汇聚融合,阐述了跨文化交流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他提出,各国应建立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企业之间的跨国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共享科技发展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迈向更加智慧、繁荣的未来,其观点为文明交流互鉴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同共进提供了务实的思路与建议。
国家工信部机关原正厅巡视员、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赵忠抗局长立足工业发展阵地,提出工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应当携手并肩、协同共进。在制造业扬帆出海、逐鹿全球的征程中,巧妙融入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元素,精心打造蕴含中国文化鲜明符号的优质产品,借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以产业的雄厚伟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筑牢根基。
文化和旅游部原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东方文化艺术院院长刘长权书记从外交文化与艺术传播的角度阐述了观点。他指出,文化艺术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民间外交的有效手段。他强调,应加强文化外交的战略布局,鼓励更多文化艺术形式走出国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促进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在文化艺术的交融中增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其发言生动展现了文化艺术在外交领域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中国投资协会项目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国栋会长深刻指出,我国正全力迈进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进程与文明互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共生关系。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仰赖文明互鉴的滋养与催化。文明互鉴不仅加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理解和友谊,还促进了科技革新、制度创新及管理体系优化的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支撑平台。通过这一进程,各国能够共享智慧,协同推进,共同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发展亦是文明互鉴深入发展的强大引擎与坚实后盾。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高质量发展为文明互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这不仅加深了人类对多样文明的认识与尊重,也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石。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文学强调,农业领域的合作与文明交流,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全球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输出、农产品贸易往来,是支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 “硬脊梁”,为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撑起一片广阔天地。一个个落地在异国他乡的农业合作项目,就像一座座坚固的桥梁,搭建起各国人民直接交流互动的平台。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民众,在共同耕耘土地、钻研农业技术、分享丰收喜悦的过程中,能够真切领略彼此文化的迷人魅力。这种在农业合作中建立起的深厚情谊,正持续拓宽人类命运共同体纵横交错的经济文化纽带,让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的紧密关联中,走向更加紧密、美好的未来 。
科技部民促会企业家战略联盟主席、中国文联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顾问滕道阳主席从企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分享了见解。他强调,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具有巨大潜力。滕道阳主席介绍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如好莱坞电影、韩国流行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传播了本土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他提出,企业家应树立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与质量提升,通过文化贸易、文化投资等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注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力量,其发言为文化产业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与商业智慧。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巡视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中小学生书法等级考试委员会资深顾问周晋亮局长,鉴于近期突遇其他紧急且工作安排,遗憾无法亲身莅临本次座谈会。周晋亮局长对本次座谈会的顺利召开抱有极高的期待与热忱,为了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由衷祝贺与深切关注,他特别精心创作了两幅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的墨宝作品。
本次座谈会在各方领导、专家的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者达成广泛共识,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进一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后续开展更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全球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思路,有望在未来激发更多积极行动,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共同迈向和平、繁荣、和谐的命运共同体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