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工行无锡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总省行党委关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数字金融新内涵,找准科技和金融结合点,深耕数字赋能、线上服务、场景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强化服务“内生态”,拓展金融“外生态”,推动各项业务数字化应用落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以数赋能,打造新基建。今年以来,工行无锡分行积极引入各类智能设备,以科技力量推动网点服务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走进营业部大厅,一台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这款机器人不仅具备基础业务咨询和导航指引功能,还能与客户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解答各类问题,为客户带来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体验。此外,智能柜员机的引入更是让服务自助化、智能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该设备集成了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多种业务功能,并配备了数字员工语音交互系统和适老服务系统,客户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快速完成业务办理。同时,智能柜员机还融入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业务办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该行加速构建远程为主、开放为辅的轻型运营模式,深耕预约和识别引导服务。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如到店熟客、新客、老年人等,有针对性地采用“线上提前约、到店现场约、客户自助约、银行人员约”等不同方式,推广“线上约”“扫码办”“在线查”的业务办理模式,有效促进网点业务受理“削峰填谷”。在今年9月,实现“柜面通”全行投产,逐步形成先自助、再远程、再开放式和实物交付的“漏斗式”分流模式,并固化以店长为核心的“进门有引导、智能重分流、远程注推介”的“铁三角”厅堂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旅程的陪伴式服务。
以数惠民,培育新动能。为全力打造第一个人手机银行,工行无锡分行推广存款、贷款、理财等六项重点业务的线上办理,促进手机银行月活度提升。充分利用“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微信公众号,推出首绑有礼活动,推动微信公众号绑卡,让客户能够轻松实现账户查询、余额变动提醒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个人手机银行月均动户达到超110万户,个人手机银行净增客户超10万户,交易笔数、交易金额较去年同期均上涨明显;全行微信公众号绑卡累计增加近8万户,进一步夯实数字金融服务用户基础。
为不断丰富个人手机银行的生活场景,该行持续发力以提升用户的线上消费体验。围绕市民出行、生活缴费等高频场景,推出“1分钱乘地铁”“数币乘公交”“数币充话费”等一系列线上运营活动,并通过手机银行本地服务定期发放数币红包、美团消费券、微信立减金等权益奖励,有效拉动个人客户线上消费。同时,充分利用EIOP系统部署手机银行消息中心、腰部轮播、弹屏等活动信息推送,结合短信批量外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头条、抖音等渠道,提升手机银行各类活动的触客效率和转化率。9月,成功签约国内知名潮流品牌“得物”,上线全省首家手机银行惠精选项目,并在开学季期间重点向江南大学、无锡学院师生推广,优惠券转化率高达50%以上。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手机银行生活专区已完成交易6万笔,交易额近700万元。
以数助企,构建新生态。在江苏从事茶叶批发生意的小林,自两年前初次体验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手机银行后,便对其便捷性青睐有加。作为企业财务总监的小林表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登录手机银行,就能迅速向遍布全国的几十个茶叶供货商支付货款,既安全又便捷。同样,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程总也对工行企业手机银行赞叹不已。频繁出差的程总如今在路上就能审批企业的财务款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他更加安心。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对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月均活跃用户已达超6万户。
工行无锡分行不断提升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实力,积极深化数字金融业务发展,持续构建多元化的场景服务生态。今年7月,该行成功落地江苏某速聘网络公司的灵活用工平台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灵活就业智慧管理平台,该项目实现了灵活就业市场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了用工企业发薪难、报酬拖欠等问题,为灵活用工人员提供了权益保障。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也为灵活就业市场的规范化、透明化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该行在API银企互联项目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年7月,成功上线某电动两轮车企业API银企互联项目,通过综合付款、代发工资、收款管家、电子汇票等一系列接口的对接,将该企业全国门店及分支机构账户纳入银企系统统一管理,实现客户企业金融需求的集团化管理。此外,该行还开发了可视化报表,多维度展示集团收支情况,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截至9月末,该行新上线API业务合作项目50个、银校通客户98户、开放银行平台链接活跃客户数达220户。
工行无锡分行举办“数联未来”开放银行推介会
未来,工行无锡分行将继续做细做精做实数字金融,全力推动科技与业务“煲汤式”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金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提升数据价值效能,为金融数字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