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诺奖得主尤努斯对话微众银行公立:以数字科技畅通小微融资阻梗

2022-07-11 12:2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安徽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如何以数字科技为手段让金融服务平等惠及每一个微小的群体?如何运用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畅通小微融资“最后一公里”?7月9日,格莱珉银行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与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在2022财新夏季峰会上,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左图为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右图为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尤努斯提到,“我们需要各个国家都认识到微型信贷的重要性,重视微型金融,将其融入常规的金融系统中,这将会令微型金融发挥无穷力量。”本次尤努斯与公立做客财新夏季峰会,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碰擦出灵感火花,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对话过程中,尤努斯对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数字化实践表示出高度的肯定。

  当前,数字科技的触角已深入生活,其爆炸式的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以科技+金融化解困扰世界多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根本性问题,为市场主体“输血供氧”,赋能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对话环节的核心主题之一。

  作为“普惠金融之父”,尤努斯提到:“这个过程金融机构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会企业,即运营过程当中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是致力于让金融服务触及最为贫困的那群人,不论性别、无关学历,只要他们有所需求。”他强调,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模式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对微众银行走出的线上无抵押对公贷款的“微业贷”模式表示了赞许。

  公立则在对话中提到,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模式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在国内还有两个更为显著的后发优势。“其一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备,包括通信和科技的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搭建了良好的征信体系,加上国内众多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共同建设,在交易行为和产业链等方面均实现了数据的线上化。而在政策上,政府通过与央行和税务、工商、司法等各机关有效地联合,大力推进政府的企业端数据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地开放,为金融机构有效掌握、判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预测风险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其二,就是国内拥有更广大的人口、农村以及城镇的小微企业,发力空间广阔,这也是优势之一。”

  公立以微众银行自身实践经验论证这一模式的优越性。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基于“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的“三个数字化”手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微业贷”模式,畅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他还提到,“截至去年年底,微业贷已累计触达小微企业超27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1万亿元,超80%客户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约60%的客户是首次从银行获得企业贷款。这证明微业贷模式服务小微企业,其效果是稳健增长的。这与我们在战略上持续专注小微企业密切相关。”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着力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微众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四年多来的实践,也证明其在建立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服务长效机制方面做出了独具特色的有益探索。“通过大数据的风控,我们敢于给众多的以前从来没有获得过银行信贷的小微企业贷款,同时把风险控制得很好。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最主要的资源和客群锁定在小微企业这一领域。而我行领先的数字科技的能力,也保证了我们拥有充分的服务能力和探索潜力。”公立补充到。未来,微众银行将继续保持战略上对于小微群体的持续专注,继续走好这条独特的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新路径。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