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那么,如何解读“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技部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书记、副主任董乐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了系统性、多层次的显著进展,呈现出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化落地、从单点创新转向体系化推进的新阶段。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制度构建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大模型、多模态学习、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发展迅速,并在工业智能化、自动驾驶等实际场景中逐步实现工程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和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智能学院与研究院为标志,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端人才储备方面迈出战略性步伐,为人工智能持续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枢纽平台,聚焦于打通国家战略需求、前沿学术研究与产业落地应用之间的关键链路。我们着力推动高水平算法研发、工程能力建设与治理机制创新,促进原创成果向可规模化推广的技术与解决方案转化,并与高校形成能力互补,共同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底座和人才培养体系。
为应对我国在通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迫切需求,我们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牵头研制并发布了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构建覆盖本博贯通的AGI学科与教学架构。自2021年起,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我们与北大、清华共同设立“北大通班”与“清华通班”,面向全国选拔优秀本科生开展AGI方向强化培养,目前已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品牌。
在此基础上,2023年起我们联合全国十余所高校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创新。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300余人。这些学生深度参与我院重点研发任务与重大平台建设,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多篇第一作者论文,逐步成长为AGI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新生力量。
总体来看,我国人工智能正进入技术攻坚、制度完善与产业赋能协同推进的关键时期。未来应在持续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可控、可信与以人为本。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需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更强动能。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