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项任务之首,强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唯有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激活消费引擎、优化投资效能、破除制度障碍,才能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持久发展动能。
激活消费引擎,夯实经济增长“压舱石”。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个性化、绿色化需求不断涌现。通过改革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等举措,既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又为下沉市场注入活力。同时,以制度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完善跨境服务网络,为国际消费提供更便利条件,将入境人员停留时间延长转化为实际消费。当亿万群众的消费热情被点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坚实。
提升投资效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但关键在于精准发力、提质增效。在“两重两新”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下,资金应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通过推广设备购置贷款贴息模式、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机制,能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资本的活力亟待进一步激发。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市场准入,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也是增强发展信心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印证了市场主体的积极预期,这启示我们:只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投资就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破除制度堵点,畅通供需循环“大动脉”。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内需扩大的深层症结。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壁垒,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让要素资源流动更顺畅。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数据要素交易平台的建设、人才跨区域共享机制的创新,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完善用能权交易制度、推动绿电消费示范区建设,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当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推进,供需循环的堵点就能逐步打通,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将显著提升。
筑牢风险防线,夯实发展“安全基”。扩大内需绝非盲目扩张,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控体系,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求。通过实物、服务、权益相结合的消费保障体系,既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又能稳定市场预期。在民生领域,健全价格平准基金、加强困难群众帮扶,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举措不仅能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推动内需扩容增效既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以改革魄力破除障碍,在消费提质、投资增效、改革破障的协同推进中,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强劲动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