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以系统思维破除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困局,通过创新协同、要素激活、制度革新,构建更具韧性、活力与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统筹区域优势,绘就产业协同新蓝图。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存在区域重叠现象,亟待从“分散布局”转向“系统谋划”。通过绘制全国统一大市场产业地图,实施分类管控,能够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可探索“研发总部+制造基地+服务中枢”分工模式,推动具身智能、创新医药等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成渝双城可聚焦空天信息产业,打造西部创新高地;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则依托特色资源,发展道地药材、有机农业等地理标志产品;全国东中西南北均衡部署国家算力枢纽、高科技材料与机器人部件产业园等。这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激发区域发展潜能,让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
聚焦关键突破,锻造科技创新硬实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亟需重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在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里程碑考核+滚动支持”管理模式,能够凝聚跨领域合力。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沿途下蛋”机制,推广“先试用后采购”政策,扩大首台套装备应用保险补偿基金规模,加速“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而“数字工匠”培育工程的实施,将为企业输送大批智能制造紧缺人才。这些举措共同指向一个方向:以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升级,让技术突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激活要素活力,疏通产业血脉新通道。要素市场化改革是释放产业活力的关键。针对科技型企业数据获取难问题,建立国家工业数据确权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资产入表,有助于破解数据“孤岛”;完善人才互认互通机制,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等地职业资格共享,让人才流动更自由;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开通硬科技企业“白名单”信贷通道,为产业成长注入金融活水。在能源领域,实施“绿电认证”全覆盖工程,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当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筑牢安全屏障,护航产业行稳致远。新兴产业发展需有风险防控意识。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平台,对重点行业实施全周期风险扫描,可提前预警潜在隐患;完善产能利用率季度通报制度,对低效领域实施窗口指导,能有效避免资源错配。同时,通过制定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国家标准,推动领军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既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又能掌握全球话语权。“监管沙盒”试点则为颠覆性技术提供试错空间,体现“包容审慎”的治理智慧。这些举措共同织就安全网,确保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行稳致远。
新质生产力如春潮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系统思维与战略定力。从梯度化布局到协同创新,从要素激活到风险防控,每一步改革都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展望未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必将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为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