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引发各界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项标准的发布将引导养老机器人制造商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养老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老年人融入社会的能力,造福全球银发群体。
“全球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通过科技赋能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势在必行。”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养老机器人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然而,涉老基础技术大多不在养老领域,老龄科技革命性的创新往往需要其他基础领域的突破。比如,智慧养老基础技术实则根植于计算机和通信以及传感器技术等领域,而非仅仅局限于养老领域。再比如,作为机器人“大脑”的芯片,对机器人进行物理定位、深度学习、视觉识别、数据传输与处理、任务计划与执行等关键功能发挥不可或缺,但当前我国芯片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已经明确“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强调“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宜在“十五五”规划制定中进一步突出老龄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做出全面、系统、周密部署。
二是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规程,解决数字赋能养老服务应用场景中的突出问题。包括解决数字应用在供需对接、过程监管(服务和人员)、价值和价格发现(定价和补贴)、支付保障(结算电子化)、质量评价、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纠纷处理、诚信体系建设全过程中的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构建良好的全应用场景闭环生态链。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数据库,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从更长远的思考看,养老机器人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有赖于新兴领域国际共识的构建,包括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伦理框架(如AI可解释性要求、人机权责划分等),防范技术失控风险。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老龄化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技术、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IEC标准本质上是构建技术世界的通用语言体系,其权威性源于科学共识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不宜过于宣传和强化中国的技术话语权、对市场的竞争地位等话题,应保持开放胸怀,致力于推动技术的多样性、包容性、可及性,通过技术赋能提高全球老年人的福祉。在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脱钩的形势下,既要敢于“硬碰硬”,也要善于“迂回腾挪”。比如,通过“一带一路”输出适老基建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的交流与合作;利用美国宣称“退群”的机会,加强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全球行动计划,以更宽广的胸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大国的担当。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