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涉及多个产业链环节,包括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远程通信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近年来,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未来5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据此,伴随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出台,无疑将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养老最大的特征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中国式养老也是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养老,公平普惠是其最显著的优越性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正在经历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再向“普惠型”发展的进程,并逐步加快构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级分类、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中央已经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之举。
普惠养老服务的本质特征是“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我国养老服务发育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价格与成本的背离,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养老消费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使得降低养老服务制度性成本成为破局的关键,通过科技降本增效成为必然的选择。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康复训练、健康监护等设备在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应用”。然而,受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生活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导致老龄科技新品研发、测试、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中的积淀成本高,从而走向高端化、个性化。如何推动老龄科技产品走向大众化、普适化,让老年人“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就成为普惠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
以养老机器人为例,其核心应用场景包括生活护理(比如协助如厕、沐浴、移动等)、康复训练(包括上肢、下肢、步态矫正等定制化运动支持)、情感交互(通过语音对话、记忆唤起等功能缓解孤独感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渗透率上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技术成熟度上的障碍,比如感知能力局限,复杂家居环境中的避障精度不足;交互自然性差,方言理解准确率普遍较低;触觉反馈拟真度不足。其次,市场渗透上的障碍,老年人和护理人员存在数字鸿沟,老年人担忧隐私泄露;成本过高,远超普通家庭支付能力;缺乏保险覆盖、适老化住宅改造等生态支持,并且隐性支出高,为适配机器人需改造电源接口、加装防撞条等,但效用周期短,随着老年人离世以及健康状况导致的护理需求变化等不同原因,用户实际高频使用期大大缩短,这就需要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循环、租赁使用体系。养老机器人与外部社会服务体系、例如医护体系如何整合?比如机器人提供的服务如何定价?其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如何认定?服务过失发生后的责任界定、索赔、纠纷如何处置?所有这些都是科技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