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回首2024年中国经济足履,眺望2025年中国经济大势,过去这一年,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上合、金砖、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双边多边场合,鲜明提出中国主张,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25年的中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与机遇。中国必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一方面,国际形势高度不确定对我国经济外贸形势构成严峻考验。当前,国际形势高度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源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乏力,更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密切相关。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其在科技等领域的单边主义行为,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此外,俄乌冲突、中东战争等更对全球能源市场、粮食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这些外部不确定性无疑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严峻性和挑战性。
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形势加剧了中国外贸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数据显示,欧美PMI(采购经理指数)长期低于50的荣枯线,经济活动长期处于萎缩状态,美国12月PMI甚至低于40%。2024年前九个月,美国信用卡贷款机构核销了460亿美元的严重拖欠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达到14年来的最高水平。第一资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数据显示,其被标记为无法收回的信用卡贷款比例达到6.1%,比去年同期又上涨0.9%。这些数据无疑表明,欧美经济持续衰退,消费者购买力正在减弱,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也将相应减少。中国的外贸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挑战和压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应承担起更多的全球责任,保持高水平开放。首先,中国应审时度势,制定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吸引欧洲企业落户中国。俄乌冲突破坏了欧洲工业发展所需的稳定能源供应,导致德国等国家工业企业破产较多。中国应承担起应负的国际责任,继续充当国际经济发动机,通过提供更加优惠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兴业,维系欧洲工业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中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国际金融战略,大胆发行海外债券,包括美元债、人民币国债等。这不仅可以为中国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支持,还可以为国际资本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提供机会。通过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中国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还应继续积极、稳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布局,促进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循环,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中国应稳步发展国内经济,增强自身实力。首先,应加强投资新质生产力领域。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牵引民营企业跟进投资,形成新质生产力供给的良性循环。这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有效需求,还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强监管等措施,降低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其投资意愿和信心。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完善人才政策等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通过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保持高水平开放、稳步发展国内经济等措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