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回首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眺望2025年中国经济大势,过去这一年,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岁末年初,市场对2025年的经济形势十分关注。
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等复杂严峻形势的一年。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排在第一位,充分说明了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这不仅关乎当前经济的稳定与复苏,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投资新质生产力,以优质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中,受制于收入水平的绝对需求不足只占一小部分,主要的原因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本原因是旧产能不能创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成为创造有效需求、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指摆脱了传统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为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它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例如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及时通信、人工智能复杂线路管制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大对低空经济等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创造有效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再比如应注重投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才能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发挥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的带动作用。政府投资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不仅承担着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投资的重任,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投资行为对市场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资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政府及国有企业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具体而言,应立足我国发展实际,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应急能力等关键领域,将更多资金集中到经济社会亟需、发展前景广阔、引导效果明显的项目上。
三是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让经营主体“敢于首投”。提振有效需求不仅需要政府及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还需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民间投资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整体表现。
为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政府应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让经营主体“敢投”。例如落实落细政策举措,持续梳理并推荐一批投资规模适度、回报机制明确的优质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同时,还应加强服务保障,多部门形成服务“合力”,推动民间投资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此外,政府还应全面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执法检查等“五个专项治理”,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也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民营经济精准投资。提振有效需求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国企投资方向、有效需求形成的远大前景进行宣传,使民营经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市场竞争,坚定投资决心。
例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投资论坛、发布投资指南等方式,向民营企业介绍政府及国有企业的投资计划和政策导向。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就投资热点和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再比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健全“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对接机制,推动民营企业与政府及国有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让民营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政府及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合作意向,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机遇。
提振有效需求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及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让各类经营主体“敢投”,也“敢于跟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提振有效需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