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23日电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本网特邀高端智库专家和高校学者畅谈75年风雨兼程与辉煌成就、立足新阶段、展望新未来,寄语新征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了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想更大的办法,用更多的智慧,凝聚更多的力量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
中宏网记者: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与愿景以及挑战与应对的思考和前瞻?
张占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全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怎么理解?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比如说,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缘政治都发生了变化。中美两个大国的战略博弈到了很关键的时期。另外我们看到,现在全球科技革命变化非常大,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怎么能够在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不断地往上走,不断地上台阶,对于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要。另外,我理解的关键时期,包括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了。60岁以上的老人大概占20%。怎么适应这种人口老龄化新挑战?尽可能地把我们的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或者叫人力资本红利,对我们来讲也到了很关键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按照我的理解,这里边就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在里面。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巨大的时代命题,在实践上真正地展开还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开始的。新中国成立,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由此真正展开。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跟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就商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后来就一直围绕着这个目标在推进、在探索。在推进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地审视着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提出到上个世纪末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而且把小康、小康社会的概念写入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报告、文件,引领着我们国家奔小康、建设小康社会。
到上个世纪末,我们虽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所达到的小康水平还不高。党中央决定,我们还要再干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世纪,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我们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通过脱贫攻坚这几年,我们解决了大量的贫困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一路走来,走到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良好开局和起步。在这么一个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靠的是改革,靠的是开放,靠的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靠的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国家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靠的就是通过我们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生态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来推动形成一个好的体制、好的机制。这里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来构建一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这样一个体制,我们就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我们未来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一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起来,使得国家和人民能够活得更加有尊严,生活也更加充满阳光和更富意义。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