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8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游心如)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引起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有消息称,“美国财长耶伦在北京开完记者会后跑去喝啤酒了,品尝时还频频点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与近年来对美报道不一样的是,这次舆论的松弛感更强一些,比如常聚焦在耶伦的饮食穿着等生活细节上。王文强调,舆论对美国的微妙调整本身就是社会预期变化的一种细微折射。
中宏网记者:结合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以来的舆论战,您怎么看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以来的最新动向?
王文:近几年来,稳预期已经成为深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课题。目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已发挥了一定的“稳预期”作用,但提升社会预期的任务仍然很重。为此,作为智库学者,我以为,还可以从对“美国”——这个影响中国崛起最大外部变量之一——的日常舆论报道入手,稍微调整一下长期以来对美负面报道为主的舆论环境,让普通民众尤其是中产阶层仍相信中国对美斗争意在推进两国合作、中国仍在向强国学习并在大迈步地超越。久而久之,这种普遍想法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强劲复苏的新动力和积极预期,这次耶伦访华就是一次很好的舆论微调尝试。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注意到中国媒体介绍美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少了,讲述美国国力仍然强盛的少了,呼吁中国仍然要向美国学习优点、推动中美合作的声音也越来越少。相反,讲述美国衰落、政治内斗、经济风险、种族矛盾、枪支泛滥、对外霸权、煽动战争、外溢危机等话题,占据中国对美报道的很大篇幅。
目前,美国已全面锁定中国为竞争对手,对美批判本身就是必不可少的舆论手段。必须承认,这些对美的批判论述起到了相当有效的鼓舞士气、对外斗争、展示国力、唱响光明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GDP总量距美国的差距被拉开、智能科技进步速度赶不上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相较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出现,对美负面舆论报道起到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下降,相反,对社会预期的冲击则在上升。
我以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美负面舆论报道与美国国力的真实情况仍有一定的出入。尽管当前美国政治内斗严重、经济危机隐患很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对美负面舆论报道在一个侧面是符合事实的,但另一方面,美国科技创新力仍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美国国内自我纠错与调节能力仍是具备的,通过对外转嫁危机进而巩固本国对诸多崛起国家领衔优势的手段仍然存在,其所谓“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在世界上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据我的观察,世界多数人包括中国中产阶层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都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趋势下,对美负面舆论报道占绝对主流,对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有影响的,更容易让外界误读,“中国式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只是强调“中国式”,而未突出“民主”“现代化”实质。
值得警惕的是,对美负面舆论报道正在助长国内一些错误的思潮,比如,现在在互联网舆论中相当流行类似论调:将美国视为敌人,反对中美合作,否定民营经济,批判资本作用,全盘否定华尔街的优势,甚至仇恨富人阶层,鼓动对外战争,迷信中国第一……
久而久之,这种极端偏执和错误的思潮正在转化为对民间投资的压制、社会创新的“躺平”、中外合作的迟滞、对外开放的停滞等负能量,成为重度抑制社会预期复苏的新变量。
当然,就对美负面舆论报道的适度调整,不代表那些负面报道是全部错误的,更不是说对美负面舆论报道要180度大转弯、变成对美国的讴歌或完全正面报道。
作为智库学者,我认为,实事求是地看待美国,多元化地安排当下对美报道与评述的舆论尺度,适时增加正面对美报道与评述的内容,该批判就批判,该肯定就肯定,这样,对内有助于抚慰许多中国中高收入者对美国的特殊情结,对外也可能会起到塑造中国开放形象、缓和中美关系的积极作用,最终将有助于实质性的提升社会预期,复苏经济活力,助推国家持续崛起。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