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游心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青少年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网络休闲娱乐活动,占比分别为63.0%和62.3%,部分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侵害。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时杰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网络成瘾向低龄群体渗透亟待社会治理
中宏网记者:伴随网络游戏和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充斥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引发关注,您怎么看待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时杰: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玩游戏、看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它们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和娱乐机会,促进了信息传递和交流,建立了更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但与此同时,其可能导致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备受关注。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成瘾的流行率高达26.99%,社交媒体成瘾的流行率为17.42%,网络成瘾的流行率为14.22%,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04%。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并逐渐向低龄群体渗透,网络成瘾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短视频已经成为青少年主要的网上社交和休闲娱乐活动。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较2021年(62.3%)提升5.5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54.1%,较2021年(47.6%)提升6.5个百分点。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高达26%。网络游戏、看短视频等互联网活动对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强势介入,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状态和成长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游戏、短视频等造成的网络成瘾问题是当前最需要治理的青少年问题之一。
中宏网记者: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节目等为了商业利益,都善于抓住和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您怎么看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因素?
时杰:心理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刷短视频和玩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1.奖励机制的诱惑:现实中获得正性反馈的周期较长,而在游戏和短视频中得到正性反馈的周期短,刷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中的奖励机制(如点赞、升级、奖励道具等)能够激发玩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他们持续地参与和投入其中,从而产生成瘾性;2.追求新奇事物:青少年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中不断更新的内容和玩法以及根据兴趣推送的机制对青少年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刺激的需求,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快感和满足感;3.需要自我表达:青少年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外貌或生活方式,在媒体上可以通过发布视频等来实现自我表达和展示,获得自我肯定;4.社交需求:在短视频平台和游戏中,青少年可以与他人进行虚拟社交,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创意,获得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从而获得社交满足感;5.逃避现实: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或家庭关系紧张等现实生活中的困扰,青少年可能选择通过沉迷于短视频和游戏来逃避现实,寻找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理解这些成瘾背后的心理因素有助于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成瘾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制定应对网络成瘾问题的综合干预措施
中宏网记者:作为心理领域资深专家,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哪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或建议?
时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和娱乐机会;另一方面,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成瘾问题,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同时鼓励家庭和学校采取措施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技术。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健康、更有益的成长环境。
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形成有效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长效机制:1.推动形成短视频和网络游戏行业良性竞争机制,持续改善部分平台审核把关不严格、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2.持续推动青少年模式的普及,进一步完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未成年人高质量、有节制地刷短视频和玩网络游戏;3.社会各方共同推动短视频和网络游戏内容质量的提升,引导健康、积极的内容创作,严厉打击哗众取宠、虚假消息、价值观扭曲的内容题材;4.父母应增加对青少年的陪伴,帮助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网络和游戏成瘾;5.学校与家庭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信息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压力应对等教育。
对于网瘾青少年的有效干预也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必要环节。如果青少年表现出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学校应帮助他们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等科学的干预方法。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一些新型有效的干预方法,如物理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直流电刺激等仪器对前额叶等脑区进行干预来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心理渴求。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也发现,在唤起对游戏的心理渴求后再进行线索暴露,或在睡眠过程中暴露游戏相关的声音线索,均能显著降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渴求。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应对网络成瘾问题的综合干预措施。
时杰教授(左)在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摄影:崔朝辉
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宏网记者:互联网内容生态对青少年心理成长构成非常重要的数字环境,您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媒体监管有何建议?
时杰:媒体、平台齐发力,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过滤不良内容,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内容质量,改进容易诱发青少年成瘾的游戏规则。
平台应加强规范化的运营和管理,采取强化资质认证、规范账号运营行为、明确营利权限开通条件、限制违规获利等措施。
加强科普宣传和正向引导,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注重由单向灌输到宣传服务的转变,注重由集体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媒体应紧盯线索,及时回应热点事件,将权威信息的发布走在社会舆论前面,防止青少年受到不良或不实信息误导。
平台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准入制度,持续推动青少年模式的普及,严格执行用户年龄认证和访问限制,确保未成年人免受有害内容的影响。
中宏网记者: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心理领域资深专家,您对如何积极疏导和创造青少年良好心理成长环境有何建言?
时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增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培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庭内部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情绪管理: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家长和老师应帮助他们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面对挫折和失望,培养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应对压力:青少年常常面临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家长和老师可以教会他们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和处理冲突。
建立健康关系: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家人和老师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青少年积极思考和乐观看待生活,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