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3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郭霖滨)“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2022年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多边绿色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国际标准不断完善,转型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领导力不断攀升,致力于多边和双边合作推进全球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稳步推进。
以下是王遥访谈:
国际绿色金融多双合作持续推进
金融监管层面的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并持续与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小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SBFN)等国际多边绿色金融合作平台。双边合作方面,中英、中法、中新围绕绿色金融相关话题,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深度推进,并于2022年对外发布了《2020-2021年进展报告》,系统总结了试点项目过去一年的主要进展,展示了优秀案例,同时对信息披露的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2022年11月,中法签署生物多样性基金赠款协议,专门用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援助,以配合贷款项目的实施。中国与新加坡也在今年设立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组,并推进实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产品链接、联合发布低碳指数系列,为经济释放新的增长动力。
凝聚国际共识 促进共同行动
国际主流倡议方面,2022年中国派高级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同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以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顺利达成。2021年末,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其它12家来自全球各大洲的机构共同发起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旨在解决生物多样性挑战的紧迫性以及行动和融资缺口,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投资决策。“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在COP27期间宣布设立第二个区域分会GIP非洲分会(办公室)。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方面,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针对2021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发布的初版,增补了17项由中欧专家评估确认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活动;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国际接轨的中国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国际绿色资本流动方面,根据中财大绿金院绿债数据库,2022年上半年,中资机构境外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为34只,同比增长11.60%,发行规模约959.95亿元(14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7.49%;中资机构境外绿色债券发行主体集中分布在货币金融服务、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12个行业。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