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 王镜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向第二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发展对非关系,愿同非洲朋友一道,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宏观察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近日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宏网记者:习近平主席近日向第二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致贺信,您怎么解读中国领导人对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的高度重视?
宋微: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非和平安全合作。长期以来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议题。著名非洲问题学者伊恩·泰勒(lan Taylor)认为,非洲独立后的新世袭主义(neopatrimonialism)政治是理解非洲发展问题的标准工具。冷战结束后,非洲国家虽然被“第三波民主化”强行带入选举政治,但是其根深蒂固的部族主义传统导致其难以步入政治文明的现代化。此外,新世纪以来,以部族冲突、军事政变、恐怖袭击、宗教矛盾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安全危机仍不时挑战着非洲国家的政治秩序和发展进程。2003年以来,科摩罗、中非、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乌干达、塞内加尔、马里、肯尼亚等国相继爆发政变、兵变和骚乱,这凸显了非洲政治环境极端脆弱的一面。特别是2011年以来,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导致恐怖主义抬头,并向非洲腹地快速渗透、蔓延。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马里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中非共和国的“塞雷卡”、索马里的“青年党”等伊斯兰极端势力迅速蔓延。这也迅速激活了非洲基督教极端势力的增长,乌干达的“圣灵抵抗军”以及肯尼亚、坦桑尼亚、中非、布基纳法索等国的基督教恐怖主义活动也进入活跃期。基于此,非盟《2063议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和平、安全的非洲”的美好愿景。
此外,当前新冠疫情与乌克兰危机叠加,进一步加剧了非洲的安全脆弱。当前南部非洲地区的农产品价格正不断飙升,近80%的小麦及其产品需要依赖进口。随着全球和区域价格向当地市场传导,粮食危机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社会动荡。同时,美、英、法等大国也加强了在非洲的博弈和竞争,给非洲的安全前景增加了更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中宏网记者:长期以来,中国如何通过发展合作支持非洲的地区稳定?有哪些举措?
宋微:非洲的和平安全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关切,中国始终以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基础,通过参与国际维和、支持重建以及提升安全能力建设等三种方式,支持非洲的安全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维和,维护非洲地区安全。在冷战后联合国迄今所授权的50项维和行动中,有25项是在非洲,占总数的一半。非洲事实上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开始地,也是中国最为重视的维和行动地区。目前中国成建制的维和部队主要集中在非洲大陆,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遍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布隆迪等非洲多国。1989年中国派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此后,中国逐渐加大了参与非洲维和的力度,1993-1994年参加了莫桑比克维和行动,1993-1997年参加了利比里亚维和行动,2004年参加过布隆迪维和行动,1998-1999年和1999-2005年两次参加了塞拉里昂维和行动。2003年4月,中国向刚果(金)派出一个1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43人的医疗分队,这是中国第一次派遣成建制部队执行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使命。2004年,中国向利比里亚分三批派出维和部队558名官兵,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随着索马里海盗活动的升级,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开始派遣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附近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并参与反海盗的多国军事行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赞赏中国的护航行动:“中国海军派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是对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行动给予的有力支持,这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11年,为支持非盟能力建设和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中国分别向非盟提供90万和60万美元的现汇支持。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20年以前中国将向非盟提供1亿美元援助,旨在加强非洲处理安全事务的能力。在同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再次承诺,将继续落实“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2017年,中国在“中国-联合国维和基金”项下组建了维和待命部队,同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加大对非洲的安全投入。
二是支持非洲冲突后重建。2003年9月,联合国向利比里亚首次派遣维和部队,以监督和平协议的执行。中国向联合国利比里亚观察团派驻观察员,监督利比里亚大选,以确保这个经历冲突后的国家能够实现和平,能够制定宪法和组织政府。根据目前非洲国家冲突后重建的实践,在内战各方签署和平协议之后,冲突各方通过协商和妥协组成一个全国过渡性政府。全国过渡性政府在为期2-3年的过渡期内负责制定宪法,组织大选,才能真正完成冲突后的政治进程过渡。为此,中国在非洲国家经历冲突后的过渡及大选时期以各种方式向其提供支持。在国家政局平稳后,2006年1月,中国向利比里亚提供农具设备,用于帮助回家的难民开展生产,解决温饱和就业问题,积极推动冲突后的经济社会稳定。2011年11月科特迪瓦发生总统大选后危机。政府办公大楼、学校等机构损毁严重,全国面临着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据联合国统计,科特迪瓦大约100万人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为帮助科特迪瓦人民早日摆脱危机,帮助科特迪瓦政府尽快恢复职能,尽快带领科特迪瓦人民走上民族和解与国家重建的道路,中国政府向科特迪瓦紧急提供了价值1500万元的救援物资。内乱平息后,中国政府又积极支持科特迪瓦相关政府办公设施、文化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的维修维护,在科特迪瓦战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是提供军事培训。自建国以来,中国军事力量一路快速发展,从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如今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航母、战斗机等。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面向一些非洲传统友好国家进行了军事援助。例如,中国对坦桑尼亚的军事援助历史悠久,超过50年,期间共派出3600多人的军事专家,帮助其建立起海陆空立体化作战部队。中国支持扩建的空军恩格莱机场,可以满足中国制造的各种军用飞机起降,大幅提升了坦桑尼亚空军的投送能力和应急能力。2014年中、坦两国举行以反恐为主题的“超越-2014军演”,突破了中坦两军交往合作的传统模式,成为两军深化务实合作的有益尝试,为下一步中坦防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