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王镜榕)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中国57年来的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坚定不移地做好未来发展规划。
中宏观察家 刘以雷
在"双循环"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十四五时期如何结合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刘以雷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网专访。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个着力点
中宏网记者:未来五年,全面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应采取哪些区域政策促进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刘以雷:我国区域经济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这种特点实质上是区域发展失衡的空间表现,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进一步造成区域现代化体系落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技术人才断层等情况,严重阻碍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因此,未来五年我国区域发展必须打破瓶颈、合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第一要深化国内机制体制改革,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建立起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区域协调治理体系。二是巩固沿海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西部各地区对外开放,我国应在保持东部开放的同时积极拓展西部内陆的开放新空间,把握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建设契机,借助西部内陆交通基础设施打通西部向西开放的内陆通道,以国内各地区产业协作、生产要素流动以及市场一体化为支撑促进国内产业链重塑,充分挖掘西部的国际市场潜力,进而形成东西部共同开放的新格局。三是要加快实现区域一体化与市场一体化,打通国内经济的"任督二脉",即打破各地区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完善户籍制度,建立国内统一开放的市场,积极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四是优化国土开发与利用,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东西人口的平衡是经济平衡的一个重要参考方向,"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人口、产业、资源分布,建设以城市群为依托的主体功能区,保证人口产业在空间上的适度均衡。五是依托国家"四大板块"与"五大战略"构建我国均衡发展新格局,从以往一刀切的经济政策到现在的各区域差异化区域政策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有机发展,未来还要继续深入东、中、西与东北四大板块和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促进东西加强合作与南北加强互动。
在促进"双循环"新格局进程中区域政策制定上应当把握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加快完善有助于各个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体系,尽可能地发挥市场力量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即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二是围绕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政策体系,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破除城乡区域壁垒,构建有竞争、有秩序的市场基础。三是围绕完善"放管服"政策体系,因势利导推进各区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分工与布局,进一步界定好市场和政府职责,通过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方式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各个区域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为产业分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提高都市圈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中宏网记者: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就进一步提高都市圈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强化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您有什么建议?
刘以雷:对于强化都市圈增长极作用,一是要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与未来愿景。对东、中、西部的发达地区、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重点地区进行统筹安排,立足全球视野、本地区域特色,对不同区域的省市采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规划落实模式,制定差异化的规划目标与实施路径设计。
二是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结合。结合区域特点分别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其次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准入限制、提高政务效率、优化企业服务,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然后是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市场化体系建设;最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化机制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主动寻求开放路径,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三是根据各区域条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继续落实和推进"四大板块""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机制体系创新、精准化政策体系与路径优化为切入点,抓准自己的竞争优势,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重点产业、核心产业的培育,确保各地区在产业战略上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平衡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有效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四是打通城市群的跨行政区域发展模式,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消除各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具体任务包括跨区域治理体系、产业和公共服务协同等方面,积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五是保障中心城市或重点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加速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打破行政性垄断并防止市场垄断,加强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从中心到外围的梯度发展和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带动更大地理范围的经济发展。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