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3日电(记者王镜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近日召开,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晓红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红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结合当前国际舆情和战疫形势,您对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有何建言?
王晓红: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各大主流媒体迅速响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全媒体的矩阵化传播优势,扩大发声渠道,综合运用图文、H5、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态发布权威信息、报道抗疫实况,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在网上网下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疫情期间推出的“云监工”“慢直播”等创新报道形式,不仅在第一时间安抚了人们的焦虑情绪,更通过即时参与、即时互动的形式,构建了新的交流情境,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可以说,语态的变化折射的是观念的进步。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离不开人与技术的协同赋能。快速而多向度的技术创新与运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当AI、5G、物联网、区块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时候,技术贯通生活乃至思维的程度,远胜以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技术势必将对未来内容生产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技术赋能,既要强调技术如何为人所用,更要培养好用技术的人。到2020年底,我国即将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覆盖,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补齐人才和技术的短板一直是其实现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此番《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对融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意义深远,同时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必然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以满足媒体深度融合对人才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传媒人都应树立起技术的自觉,将融合的思维融入到日常的实践中,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实现人与技术的协同赋能,还需要管理和法规的同步跟进作为保障,让主流价值引领算法,真正实现技术的善用与普惠。“新基建”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契机,体现了政府对于新技术应用的敏锐、前瞻与支持,但我们仍需要制度化监督和先进适配的管理,保障人与技术在各个生产环节都能够高效协同。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始终不变的是媒体对责任的坚守。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做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需求,助力社会创新,改善社会福祉,打造美好生活,这是媒体融合的目标,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不久前,多家主流媒体发起“为湖北拼单”活动,依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号召全社会为湖北“带货”,助力脱贫攻坚和疫情后的复工复产,极大缓解了湖北农特产品滞销难题。与此同时,众多的基层媒体单位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办政风、行风监督节目,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拓宽了媒体参与舆论监督和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