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8日电(记者王镜榕)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民以食为天”。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聚焦“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给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指导意见。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副所长姜长云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聚焦痛点 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中宏网记者:疫情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发布,您怎么解读如期完成的难点、痛点和信心之源?
姜长云:我认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正是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攻克脱贫攻坚最后一块堡垒。二是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短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痛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但近期最大的痛点在于如何结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今年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痛点难点和重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的成就和让世界瞩目的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的进展,赢得贫困地区乃至全国的人心,也赢得世界的广泛赞誉。到2019年末,我国已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51万人。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我就不赘述了。
但是,迄今为止,脱贫攻坚任务仍然没有最后完成,而且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越是难以攻克的堡垒,越是难以跨越的关口。如何在普遍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全面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有保障?如何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其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对于特殊贫困群体,主要是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如何做到社会保障政策应保尽保,发挥好政府兜底作用?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如何解决贫困户“脱贫易,小康难”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很大,不可等闲视之。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此外,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做好考核验收和宣传工作,确保脱贫质量;需要通过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贫困地区和脱贫农户“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尤其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将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变,如何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扶贫重心向解决相对贫困的转移?一号文件对此都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富有指导性。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全国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质量如何,小康成色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工作的成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的突出短板,可以为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画龙点睛的基础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并在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方面,出台许多得力措施。许多措施可以说是抓中了痛点,“点中了要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虽然刚刚发布,但其初稿在上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讨论,并于今年1月2日内部印发。上月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开始引起全国范围广泛关注。从最近抗击疫情情况看,如何有效防止疫情向农村扩散,如何支撑农村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其中许多措施富有前瞻性,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进城,农村自我发展、自我保护能力弱化问题开始凸显,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也有利于弥补农村自我发展、自我保护能力的缺憾,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所谓痛点,在中医上是指治疗的有效穴位。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加快蔓延,形势复杂严峻,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维持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空前障碍。大疫当前,如何在切实加强防控措施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切实做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文章,是当前最大痛点所在。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复杂局面,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需要稳定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影响,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需要稳定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关注当前形势对鲜活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民工影响
中宏网记者: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到关注和热议,您怎么看待当前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等带来的突出问题?
姜长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受到密集重视。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许多鲜活农产品种养主体和城乡非正规经营或就业者受到的冲击,恐怕更加值得重视。最近为严格控制疫情蔓延,要求减少人流和聚集性活动,导致城乡劳动者的工作按下“暂停键”,但是鲜活农产品,特别是畜禽水产甚至花卉、蔬菜等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不能暂停。否则,时间越久,鲜活农产品种养者遭遇的损失就越大。因农业占GDP比重较低,2019年仅7.1%,疫情对鲜活农产品种养主体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对此稍有大意,不仅会破坏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还会妨碍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许多地方为遏制疫病向农村蔓延,设卡拦截外来车辆,甚至封路断路,禁止或暂停活禽交易,暂停畜禽屠宰场,导致养殖企业饲料购不进来、畜禽销不出去,加大养殖损失和产能收缩,甚至少数地方大量有些活禽被饿死。
当前,因疫情许多部分省份已明确除少数必需行业外,大多数企业复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10日。复工时间延迟,很可能导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从服务业向制造业、建筑业乃至整个经济加快转移。这将最终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多年前,外出务工经商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许多城乡非正规经营者或非正规就业者,实际上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不仅收入不稳定,就业质量也比较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延迟复工复产,很容易导致这些非正规经营或就业者的基本生计遭受重大冲击。有的小本经营,春节前后的销售或劳务活动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今年因疫情他们不仅没有增收,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如许多小摊小贩年前备足了货,准备利用春节卖掉多赚些辛苦钱,但今年因备货积压滞销可能亏了大本。如果备货容易腐烂变质问题更大。几千块钱对城市高收入者不是个事,但对这些小商小贩或许多非正规经营者可是大事,外人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帮助这些鲜活农产品种养主体和城乡非正规经营(就业)者度过难关,是必须重视的问题。许多在城市的非正规经营(就业)者,实际上也属于进城农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是我们的信心之源。当然,大疫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最后一公里”阶段,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也是重要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无论是抵抗重大疫情,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注意!丝毫大意不得。疫情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警钟长鸣,不能停留在文章和口头上。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