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王镜榕)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好、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规划》)。
中宏观察家、《规划》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文化引领为主导的区域发展规划;有利于传承、利用、保护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吴晓华
文化自信要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
吴晓华表示,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申遗。成功申遗之后,沿线人民就有强烈的共同的诉求,就是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建设得更加美好。这就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沿线更好地传承、利用、保护好大运河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了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了回应好社会关切。国家发改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应该说这部规划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要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去,如果我们把大运河这条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亮丽名片擦亮,大家的文化自信感就油然而生。”他强调。
制度创新服务文化资源传承利用
谈到规划的亮点,吴晓华指出,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部以文化引领为主导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保护优先的思想,以及统筹、协调发展,古为今用、传承利用等特点。
吴晓华指出,大运河首先是个具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涉及到文化要素众多,涉及到的区域大,8个省市,这是省级层面的,地级市层面更多。《规划》站在更高层面上,把所有的力量做了一个统筹部署,明确了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这个《规划》实施的地位和作用。把大运河各项建设任务,都做了合理的规划、分工、布置,包括文化的,包括水系治理,包括交通体系的配套建设,包括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制度创新,这一系列重要的任务安排,在《规划》里面得到了很好的谋篇布局安排。
区域协同助力东中部梯度转移
“《规划》对协调好南北方的关系,平衡南北方的发展会产生一个重大的作用。”吴晓华指出,同时,促进东中结合,大运河8个省(市),6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现在中部沿海的发达地区急需要往中西部推进,梯度转移。第一站就遇到了中部地区。所以这部《规划》的出台,也大大促进了东中结合。这对今后发展来说,对区域协调发展来说,产生的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因为我们把安徽和河南两个中部省市,依靠东部的力量,尽快把它传导过来,带动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就能大大加快。
“《规划》有利于整个国家层面上的部门协作,央地平衡,央地关系的平衡。怎么协调好央地关系?”吴晓华强调,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次大运河文化规划,努力想解决好央地关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所以对我国区域经济,城乡协调发展来说,能产生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文化这个魂来牵引带动各方面的力量。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