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孙学工
中宏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王镜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那么,如何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的深刻内涵?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实现我国经济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宏网记者日前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孙学工。以下是访谈实录:
逆周期调节的三个关键点
中宏网记者:会议强调,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您如何看待这里的“度”“主动”和“协同”的现实意义?
孙学工: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新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这是把经济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必要之举。但如何把逆周期调节搞好,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关键就是“度”“主动”“协同”几个字。度就是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措施的精准性,既不能软弱无力,也不能用力过猛,前者与事无补,后者则后遗症太多。衡量度的标准是经济增长不偏离潜在增长水平过多,总体看政策应起到托底而不是托举的作用,不替代市场自我修复自我调整的功能。“主动”主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经济运行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形成趋势性态势,短期内很难扭转,因而要打提前量,未雨绸缪提前行动,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政策实施传导都有一定的时滞,政策如果不主动没有前瞻性,政策效应就与形势变化难以同步,作用就会大为弱化,因而调控要主动预调微调。“协同”就是要协调好宏观调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的关系以及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当前既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有很多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点,如通过降准定向支持市场化债转股,既扩大了流动性,又促进了降杠杆,又如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既有利于稳增长,也有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工具之间,也要加强协同,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特别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在很多方面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与配合。协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防止用力过猛,各部门如果一窝风同向使力,引起政策效应叠加共振,有可能产生超预期的效应,反而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干扰,需要着力避免。
化危为机的关键在释放潜能
中宏网记者: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您怎么解读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及当前形势下化危为机的关键所在?
孙学工:与上一个百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美苏冷战相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矛盾与冲突,甚至短期还有加剧态势,但其强度和烈度均在可控范围内,这一国际大格局决定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聚精会神谋发展惠民生。具体来看,国内外还有不少可以帮助发展壮大的战略机遇,一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力量上升期,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不断扩大,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不断突出,因而有能力有基础更多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塑造对我发展更为有利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制度环境。二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为有准备的后发者提供了并行甚至超越的机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居于全球前列,通过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补上短板,有望大幅提升全球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经济上新的台阶。三是在人口红利机遇之后,正在迎来工程师红利机遇。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就较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劳动力大军,为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奠定了的人力资源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改革开放累计毕业大学生9577万人,这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化危为机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通过改革释放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发展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有能力迎接任何挑战,这已经为改革四十年的历程所证实。通过开放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加快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建立互利共赢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维护国际环境的稳定。
以战略定力攻坚高质量发展关口
中宏网记者: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您怎么看待上述有关“仍然是”主要矛盾论述的针对性和导向意义?
孙学工:短期经济运行困难增多并没有改变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从某种角度看,短期问题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表象,如表面上是需求不足,但在高品质产品、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需求潜力无法释放转化为有效需求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总体看,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与需求升级不相适应、杠杆率过高风险隐患突显、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短板突出、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制约发展,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过的关口,因而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不断深化持续推进。另一方面深化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稳增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瞄着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的,贯彻落实下去对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既利短期,又利长远。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