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黄埔古韵经典》璀璨面世 五卷珍萃解码千年文脉

2025-08-09 17:12:5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讯 千年文脉,古韵经典。8月8日,精心编纂的《黄埔古韵经典》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式发布。这套由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政协文史委、文广旅局、文联共同编撰的丛书,涵盖《古诗文卷》《古书画卷》《古遗存卷》《古民居卷》《非遗民俗卷》五卷。丛书以“古韵”为魂、“经典”为脉,首次系统梳理了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初期的黄埔文化瑰藏,汇集百万字文献与数百帧光影交织,立体勾勒了黄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岭南文化重镇与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历史坐标。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审美的巨制,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开创了区级历史文化系统化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崭新范式。

图片1.png

  文脉筑基:千年薪火 时代新章

  黄埔,踞广州之东,南濒狮子洋,三江交汇处,一片承载着千年不息文明薪火的沃土。陂头岭遗址,镌刻着新石器时代南越先民的智慧印记;古运河鹿步滘和扶胥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见证了海丝文化在此发祥、兴盛;韩愈挥毫《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记载了千年商都的繁荣与变迁;苏轼登临南海神庙,作《南海浴日亭》,吟咏“剑气峥嵘夜插天”,引得历代名家竞相步韵唱和,成就千古诗缘。从宋元“扶胥浴日”、清代“东海鱼珠”,到近现代“黄埔云樯”“萝岗香雪”“科城锦绣”,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黄埔精神基因。

  历史积淀,灿若星河。376处文物星罗棋布,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44项非遗项目生生不息,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步入新时代,黄埔依托“三城一岛”战略平台,崛起为广州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声名鹊起,十万余家中小企业落地生根,外资企业纷至沓来,被誉为“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然而,疾驰的城市化列车,也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带来了挑战。诚如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所言:“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不可避免地挤压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和社会根基。”许多珍贵的古建雕刻和壁画,犹待深入研究。

图片2.png

  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如何平衡发展与文脉守护?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给黄埔的答卷打了高分:“文化遗产监督保卫工作站获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团体称号;全国首创导航标注全区400处文物点;全省首创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出台广州首个区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黄埔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成果斐然!”

  近年来,黄埔对辖区内现有古遗存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黄埔区古遗存总览》《黄埔区十类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清单(第一批)》等系列书籍相继问世,皆为守护文脉的创新之举。而《黄埔古韵经典》丛书的诞生,正是对这片土地文化根脉最深情的回望与最郑重的赓续承诺。

  此外,该区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也颇有成果,“黄埔云帆”入选2025年羊城八景之一,成为新时代文旅新地标;文冲幸福里、南岗融德里、云埔花厅坊等以绣花功夫修缮古建,打造文商旅街区焕发古村新风采;全新打造的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再现百年风云传奇。

  一批批文化精品成果陆续涌现,蔡崇达、曾平标先后落户黄埔工作室,报告文学《向上生长——广东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黄埔故事》等书顺利出版;联合广州市美协,邀请许钦松、刘斯奋等一批书画名家集体创作了“绿美黄埔”国画巨幅,充分展示美丽中国的黄埔样板;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经纬,以广州开发区为舞台,歌剧《湾顶月明》亮相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观众好评如潮;大型原创文化类型纪录片《非遗里的黄埔记忆》《古村有点“潮”》在央视播出。

  一个个文化产业基地开花结果,该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游戏产业服务中心,打造广州游戏谷,建设广东省微短剧审核平台黄埔分中心,湾区(黄埔)影视文化出海产业园、山桃文化产业基地等已落地。

  匠心铸卷:古韵为魂 经典为脉

  何为“古韵”?何为“经典”?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声洪阐释,“古韵”,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与传承。丛书收录了民国前形成的文化遗存或文艺作品,个别重要遗存放宽至民国初期,力求将岁月沉淀的珍宝完整呈现;“经典”,则是黄埔选取文化精华的标准,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黄埔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也是黄埔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我们将以丛书为基,推出一系列活动,创作出更多反映黄埔气质的文艺精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说。

  丛书如何实现这一宏愿?

  丛书共五卷,以文学、书画、摄影、建筑艺术、非遗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分为《古诗文卷》《古书画卷》《古遗存卷》《古民居卷》《非遗民俗卷》。

  《古诗文卷》文体琳琅,跨越千年,名家大作与布衣吟唱同辉,记载黄埔风物人情,文采与史实并重。

  《古书画卷》分“刀刻岁月”(碑刻)、“墨韵流芳”(匾额)、“古壁丹青”(壁画)三章,每幅作品的位置、年代、尺寸、作者、风格皆明晰标注,尽显艺术瑰宝之华光。

  《古遗存卷》《古民居卷》《非遗民俗卷》三卷甄选精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对古遗存、古民居、非遗民俗的内涵特点提炼精准,字字珠玑,尽显编撰匠心。

  整体而言,丛书分类精妙、脉络清晰、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既采珠撷玉,又串珠成链,实现了内容精准和制作精良的统一。这是一套兼具深厚历史文化价值和高雅艺术审美的优秀读物,必将成为读者读者黄埔风貌、感受其独特魅力的窗口,进而推动黄埔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权威立言:学术丰碑 创新典范

  丛书的价值和意义,赢得了权威专家的高度赞誉。

  许钦松盛赞:“黄埔率先行动,广泛发动专家力量,系统性地将文化遗产划分为五大门类进行深度研究,深入田野调查,扎根民间文艺,贴近文化前沿,把成果展现出来。这种系统化、接地气的研究与呈现模式,在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树立了一个标杆性的优秀范例。”他指出,丛书不仅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黄埔记忆”,更昭示了一条清晰可行的文化传承实践路径。

  丛书学术顾问,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代表委员李伯云誉之为“集大成之作”。“丛书囊括了黄埔传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四大板块的精华。”他说,在编撰过程中,编委会恪守学术规范,对每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进行了严谨的史料考证,“为黄埔历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权威性、全面性的依据,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黄埔区文联主席徐申泉进一步点明其突破性:“这套丛书不仅是一部见证黄埔千年文脉的重要工具书,更成功跳脱了传统‘资料汇编’的窠臼,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经典案例。”

  他也坦言编撰过程挑战重重:“如何在严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黄埔的故事生动、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是最大的挑战所在。”为此,编委会组建了权威专家团队,确保内容的学术严谨性;严格依据文献史料,作为论述的基础和支撑;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行文规范,反复打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丛书文稿经历了‘百易其稿’的精细雕琢过程。”徐申泉说。

  李伯云同样感慨于丛书编撰过程的严谨与创新性,称其编委会层次之高、编辑力量动员之广、工作质量标准要求之严,在黄埔历史上均属空前。“丛书的编撰过程本身,就是黄埔创新创业文化的一个生动案例。”

  丛书的价值更在于其现实指导意义。长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琳琳表示,丛书充分展现了长洲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魅力。她举例说,《非遗民俗卷》所述“波罗诞”节庆品牌化经验,可赋能长洲岛文旅活动策划。“我们将以丛书出版为契机,打造深井古村等文化地标,并让黄埔古韵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图片3.png

  卷帙生辉:五把钥匙 解码文脉

  这套丛书的精华,在于其精心编撰的五卷内容,它们犹如五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黄埔千年文化基因宝库的大门:

  《古诗文卷》分为“诗词”“文赋”“楹联”三部分,本卷收录了从唐代至清代名家的115件作品,包含了张九龄、苏轼、韩愈、杨万里、汤显祖、陈献章、屈大均等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99首诗词、3篇文赋、13副楹联,文体多样,内涵丰富。配图古朴典雅,与文字相得益彰,让今人能够穿越时空,领略黄埔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人的才情与心境。

  《古书画卷》是一幅艺术的长卷,分为“刀刻岁月”(碑刻)、“墨韵流芳”(匾额)、“古壁丹青”(壁画)三章。书中对每一件书画作品的位置、时间、尺寸、作者、书体(画风)等信息都进行了简洁而明晰的介绍,所选作品都具备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读者在欣赏这些艺术瑰宝的同时,能够深入领略到黄埔书画精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古遗存卷》分为“海丝遗存”“军校史迹”“文化古迹”三类,详尽介绍了南海神庙、黄埔军校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华峰寺等40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书中不仅对这些古遗存的地理位置、建成时间、组成部分、风格特色、历史故事等信息进行了介绍,还配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摄影作品,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古遗存的魅力,也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积累了宝贵资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古民居卷》寻传统建筑之魂。黄埔的传统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也承载着文化传承。比如深井古村、莲塘古村等一批传统古村落,既有建筑整体的呈现,也有建筑局部的特写,吸引读者追溯每一座民居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从多个视角了解黄埔古民居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引领着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建筑瑰宝。

  《非遗民俗卷》展示了黄埔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文化,既有民间习俗,也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还有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囊括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波罗诞以及黄埔最具代表性的省、市级非遗民俗项目共18项,书中对这些非遗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传承方式做了生动的介绍。这些多元民间文化,或是绝妙手艺,或是清欢之味,跨越千年而不衰,诉说着济济有众的宗亲情谊,就像一颗颗种子,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光记忆紧密相连,传承着世代不息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脉络。

  《黄埔古韵经典》的诞生,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梳理与郑重存档,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启迪与行动指南。它如一座桥梁,连接着黄埔深厚的过去与蓬勃的现在,昭示着在守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的永恒命题。这五卷珍萃,必将照亮黄埔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征程,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文黄磊刚陈杰玲图李剑锋通讯员许婉)

  温馨提示:

  《黄埔古韵经典》丛书现已开通对公预售通道,意向单位可扫码登记认购。同时预购放出700个早鸟认购优惠,原价198元的基础上,向前200套预购认购用户赠送全套精美黄埔古韵文创书签,第201套至700套预售订购用户可抽取书签盲盒。未来,还将开通面向普通读者的购书渠道,上线各大购书网站,与广大读者见面。(文 黄磊刚 图 黄埔区委宣传部)


编辑:韩鹏飞
审核:张强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