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市长“周一见”纾困解难、基层站所营商环境能力建设、苏州管理模式嫁接信阳实践……在豫南革命老区信阳,一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正如火如荼。
“截至2024年底,信阳市民营经济为全市贡献了约95%的市场经营主体数,92%以上的企业个数,84%以上的城镇就业,65%以上的GDP,65%以上的税收,63%以上的进出口额,社消零同比增长7.1%,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信阳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主力军。”信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市项目推进中心主任韩泽栋在近日举行的河南省民营经济工作推进会上如是介绍。
破局: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坚持企业纾难解困市长办公专题会制度。通过每周一晚市长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商讨问题解决办法,并对企业提出问题逐一建立台账,设置工作专班督导落实,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24年,信阳市共召开市长办公专题会34期,其中研究企业议题22个,议定企业事项134项。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市“1335”工作布局。工业强市、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交旅文创、品质生活五大指挥部,在各自负责领域内分别选取10家民营企业代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走访服务活动,对于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诉求建立台账逐一认真解决。截至目前,五大指挥部已通过企业走访收集问题126条,其中已解决75条。
构建商协会与政府双向交流平台。信阳市出台《在商协会中实施“首席政策服务专员”机制工作方案》,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机制。创设“三部三五”服务模式,设立金融、法律、政策三大服务部,每月5日、15日、25日在“信商之家”开展金融对接、法律咨询、人资服务等“面对面”活动,打通政企信息壁垒。选派“首席服务专员”全覆盖联系商协会,提供精准服务保障;聘请营商环境监督员、金融监督官,建立服务对象定期回访和首席服务专员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筑基:解决民营企业“成长的烦恼”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出台《信阳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实施方案》,在推动国家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在全市落地落实的前提下,确立信阳市首批重点推进的3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涵盖81条高频服务事项,实现法人从企业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高频事项全覆盖。2024年第四季度,市级“一件事”总办件量达到2500件。
赋“码”规范入企检查行为。出台《信阳市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实施方案》,严格控制入企活动频次,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职能部门提升涉企工作质效,实施公务活动“扫码入企—企业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为5.5万家企业完成赋码,约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的42.9%。
创新提升基层站所作风效能。信阳市在国内率先发布《基层站所营商环境能力建设通则》,有效填补了全省基层站所营商环境能力建设服务标准的空白,为基层站所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改革导向和指引。通过定标准、评感受、优服务、改短板、宣成果、树品牌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站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基层站所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已开展四期评议活动,评议对象覆盖全市230个乡镇(街道)、1741个基层站所。
赋能:苏信合作注入“新活水”
随着国家苏信对口合作战略的深入推进,信阳民营经济迎来“借船出海”新机遇。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组团式承接”模式,积极承接苏州产业转移。2024年,信阳市共计签约苏信合作项目59个,合同总金额122亿元。由苏州市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亿丰集团在信阳投资的中亿丰苏信合作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在“苏商信阳行”活动中,苏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到信阳对接产业合作。
“不仅是产业转移,更是管理体系的‘整体搬迁’。”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苏州派来的专家团队,将“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植入信阳。
从“企业单兵作战”到“苏信协同创新”,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优化生态”,信阳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润物无声的服务温度,换得民营企业“放心投资”的发展热度。正如市长陈志伟所言:“要增强企业家信心,光喊口号不行,政府必须出实招、见真章。”。
在这片涌动着改革激情的土地上,民营经济的春天,生机盎然。(陈斌 门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