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3月10日下午,九龙坡区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议宣读《关于发布2024年“振兴九龙新龙商”人选的通报》《关于2024年九龙坡区民营企业50强等榜单的通报》,为“振兴九龙新龙商”企业家代表、区优秀民营企业代表授牌,区发展改革委围绕推动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言,渝州路街道、东鹏特饮、臻宝科技、精准生物、忽米网、江南金属材料、区高端制造业商会等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九龙坡区:勇挑重担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并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多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科学总结。九龙坡区地处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又是百年工业大区、科技创新重镇,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多年排名全市前列,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4年全区集聚市场主体22.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9.7万家,民营经济总量超千亿。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市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有关决策部署,九龙坡区认真总结工作举措、调研分析发展现状、针对研究对策建议,努力探索推动民营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九龙坡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商会及非公党组织作用,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党日、实地践学等,引导民营经济人士“跟党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组织发布2024年全区民营企业50强、工业企业50强等6个名单。评选10名“振兴九龙新龙商”。整理发布信息简报150余篇,36篇被新渝商、中华工商时报等媒体采用。引导民营企业家自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二是强化高位推动。建立区领导担任召集人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企业家关注的热点焦点,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困难问题。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落实上级部署。三是做好组织规划。在园区、商圈、楼宇等非公企业聚集地建立集行政审批、学习培训、政策咨询、项目路演、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非公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规范运行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政企恳谈等制度。2024年建立运行留学生创业园、九龙新城园区、上城国际楼宇3个非公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政策解读会、金融对接会等活动80余场,协调化解企业困难诉求40余件。四是注重政策协同。印发《九龙坡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托育服务、“三社融合”等重点专项出台涉企普惠扶持政策14个,在促进民间投资、推进公平准入、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搭建“重点产业+重点专项”的政策结构体系,全方位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二)聚焦五大领域,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迭代升级政务服务。制定“办事不求人”9方面14项措施,迭代“九办”政务服务,打造园区惠企服务E站,推动846个事项24小时不打烊服务,“政务服务地图”等入选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实现港资企业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建成全市首个亲清政商关系政企交流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85%、满意率达99.9%。二是深化改善法治环境。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行政执法事项综合率达73%,综合评价全市前列;创新“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执法检查扫码备案,全面强化执法监督,减少检查频次20%;推动2065家企业完成全国存量专利盘活系统入库。三是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企业开办提速80%;对20个重点领域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服务,拓展“信用+医疗”等应用场景,入选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将200万元以下政府采购项目和4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留给中小微企业,向民企发布城市建设管理机会清单18项,推动民间投资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四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支持民企转型升级,钢棒棒等10家企业入选2024年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找钢网”西南区域总部1年营收超百亿,民营高企、科企分别新增94家、638家,均居全市前列;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长16%、达4628件,获驰名商标22项。五是强化要素环境保障。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大力盘活土地、楼宇等闲置资源,重点项目用地用房保障率保持100%;完善企业用工数据库和求职人员信息库,推出“就近帮”应用,满足民企12万个用工需求;加快打造产业金融集聚区,为中小微企业投放信贷额增长10%、贷款余额达2830亿元。
(三)做好培优育强,增强经济实力
一是打造四张创新名片。塑造“411”科技创新名片,聚焦数智科技、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轻合金材料、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11个重要战略领域技术创新。塑造产业创新赋能名片,国创轻合金研究院获评国防科工部先进铝合金技术创新中心,铝及铝合金制造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区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218.8亿元,汇集软件企业2700家,完成营收380亿元。塑造“1+7+N”实验室体系名片,中煤科工重庆研究院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发展,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等行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释放创新活力。塑造区域协同创新名片,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服务机构“新龙”创新合作联盟,实施“科惠新龙”行动计划。二是加强数字变革。牵头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强化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监测分析预判,推动企业达产增效,确保数字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推进重庆数字大厦片区建设,华合数智、润泽算力实验室加快投用,重庆数字大厦片区已入驻企业72家。重庆清研理工创业大街、重庆启迪科技园获批重庆市“满天星”行动计划示范楼宇。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印发《九龙坡区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方案》,围绕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加大民间投资要素保障、支持民间投资多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促进民间投资稳定运行等提出13项举措。将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具体举措纳入《九龙坡区2024年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十项行动”,推动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博世氢燃料电池研发检测基地、润泽(西南)国际信息港等3个双城经济圈社会投资类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项目43个、年度完成投资247.43亿元。
(四)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惠企有感
一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推出“办事不求人”9项机制14条措施,打造“办事不求人,办事不见面”的营商环境。建立区级领导同志挂帅服务百家重点企业工作机制,由区领导定期深入164家重点企业走访帮扶。建立专员服务机制,将服务企业专员覆盖范围由工业企业拓展到全区“四上企业”,将联络员队伍覆盖全域中小微企业。二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打造全市首个集招商引资、政策宣讲、诉求解决、交流会谈等功能于一体的亲清政商关系政企交流平台——“九久满意·亲清联盟”,2024年接待来访开展实地调研、参观学习人员6500余人次,来访企业4100余家次,受理企业意见、建议和诉求329件,举办政企交流活动260场,成功获评清廉重庆优秀实践案例。探索打造“九龙·企业·家”为企服务平台,结合“九久满意·亲清联盟”政企交流平台工作机制,通过运用数据自动收集处理、智能分拨和实时汇聚,实现企业问题诉求的直达快理。三是优化涉企监管服务。制定涉企事项“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工作制度,发布《关于落实营商环境“四三三”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工作理念的倡议书》,通过柔性执法方式、创新执法检查扫码备案等措施,做到执法有力度、管理有尺度、服务有温度。推行“百名科长承诺践诺述诺行动”,对提升企业服务质效的有关事项严格按时限和要求予以承诺兑现,并通过“码上监督”平台进行监督管理。
二、九龙坡区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一)经济体量持续壮大。2024年全区民营经营主体总量全市第一,累计达22.7万户、同比增长3.2%,占全部经营主体总数的98.6%。其中,民营企业9.7万户、同比增长2.2%,占企业总量的96.9%;民营个体工商户13.0万户、同比增长4.0%。2024年新设民营经营主体3.6万户,新设民营企业1.1万户。
(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2024年民营高企、科企分别新增94家、638家。从行业看,2024年新培育入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属于“416”科技创新布局的达444家、占比68.1%。所有民营科技型企业属于“416”科技创新布局的达2530家、占比62.22%,其中,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全部新增民营科技型企业比重68.79%。创业密度持续提升。2024年全区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1701户,较2023年同期提高53户;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728户,较2023年同期提高16户。
(三)对外贸易总体平稳。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类型以汽摩及配件、通机、农机、铝材、电子元器件等为主,主要销往东盟、欧盟、美国等58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产品类型以集成电路、检测仪器、医疗器械、液晶显示板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产品主要来自于美国、欧盟及台湾地区等。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79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全市水平22.1个百分点。
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抢抓战略机遇提前布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机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储备优势、资源配套成本优势、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链条优势,加速制定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划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承接计划,指导民营链主企业与东部地区共建研发、金融、制造中心,促进东部科技成果西引使用,加快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二)抢抓要素资源稳住信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畅通银政企对接渠道,用好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服务专员制度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创建博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着力稳岗拓岗。继续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创新物流运作模式,提升货物通关效率。
(三)优化营商环境凝聚民企。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引导运用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实行民营企业信用状况公开机制,与市场准入和要素支持挂钩,支持民营企业公平良性发展。激活民间投资动力,重点围绕文化旅游、仓储物流、消费商贸等领域加强意向项目培育储备,加大民间投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
(四)创新培育提振经济质量。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品牌。健全梯次培育机制,遴选一批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民营企业,打造由大型科技领军民营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构成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深度分工协作。搭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平台,提速推进民营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五)健全机制做实企业服务。加快完善长期稳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持续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和“领导同志挂帅服务百家重点企业”活动,依托“九久满意·亲清联盟”平台和“九龙·企业·家”平台落实企业诉求困难跨部门协调统筹协调工作,形成“线上+线下”服务闭环,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引领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带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