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大圩实践

2025-03-18 11:05:41 来源:中宏网安徽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安徽3月17日电 春日的庐州大地,处处透着勃勃生机。3月16日,在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内,几名工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串收番茄装箱打包,这一颗颗“科技果”即将通过冷链快递销往省外。

  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圩美新农人”助农共富项目、数字大圩平台……近年来,以“大圩葡萄”名扬省内外的大圩镇正通过“二次创业”,积极开拓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谱写出一曲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

  新项目:大圩葡萄之外,有机芦笋、串收番茄来了

  大圩除了葡萄,还有什么?

  在磨滩村芦笋种植基地,一棵棵长势喜人的芦笋给出了答案。

01.jpg

正在生长的芦笋

  芦笋,被称之为蔬菜之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去年6月,作为“圩美新农人”助农共富项目,占地260亩、174个大棚规模的芦笋种植基地开工建设。如今,首批90个大棚内的有机芦笋刚零星上市,便被知名农企用订单“锁定”了。

  “目前有机芦笋的长势很好,三四月份批量上市,第一年亩产能达到1500-2000斤,产值预计150万元左右。”芦笋种植基地项目技术负责人陆彬介绍。

  “这是我们从江苏无锡宜兴市引进的种植项目,看中的就是芦笋种植背后的时间链和产业链。”大圩镇农业农村办主任王民华介绍,芦笋作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通常从第三年开始便能进入丰产期,并能连续稳定地收获10至15年,每亩大棚的年收益预计可达约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市级衔接资金,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125万元的收入,不仅将显著提升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将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芦笋种植项目落地大圩,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基地也会在解决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当地创造8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自然也会随之提高。”王民华介绍。

  在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一串串红彤彤的串收番茄也给了答案。

  穿上白大褂、手部消毒、室内全身消毒……这是进入种植温室前的一整套流程。在温室内,不少工人正在疏果、打老叶,成熟的串收番茄挂在枝头,静待采摘。

02.jpg

打包好的串收番茄即将发往省外

  该种植工厂基地总经理汪涛介绍,项目一期占地2.5万平方米,建设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2.2万平方米。“项目综合运用了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多元素定性定量施肥控制系统等现代农业十大科技技术,真正实现了科学管理与精准种植。”

  据了解,这里的串收番茄都是以订单形式销售,除供应合肥及周边地区外,还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新平台:“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智”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圩38平方公里的面积,怎么管?位于大圩镇游客接待中心一楼的“智慧大脑”——数字大圩运营平台给出了答案。

  去年,大圩镇联合中国电信打造数字大圩项目,构建一个指挥调度平台和四个智慧应用阵地,探索解决城镇转型升级中的治理难题。如今,依托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数字大圩运营平台正以高效、便捷的特点,为大圩镇的基层治理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51.jpg

位于大圩镇游客接待中心一楼的“智慧大脑”——数字大圩运营平台

  2024年5月,“一次尝遍合肥美食”第二季在磨滩旅游度假区举行,三天时间吸引了超过24万人次打卡。“花园大道停车场已满,志愿者注意引导车主前往巢湖南路停车场……”面对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那几天,大圩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丁德庚除了每天去现场,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大圩景区管理调度平台,“通过平台的24小时智能监控系统和无人机巡航等‘黑科技’,可以进行高效、精准的远程调度,确保游客能在大圩吃好逛好看好玩好。”

  “金葡萄家园B区林老先生家的卫生间20个小时没有开门记录了,需要派人上门看一下。”大圩镇金葡萄社区工作人员收到数字大圩运营平台通知后,很快与楼栋长去了现场查看,发现没问题后才放心离开。独居老人是大圩镇重点关注的重点群体。近年来,辖区独居老人家的冰箱门、卫生间等常用的地方都被安上了“智能门磁”,通过数字大圩运营平台可实现对老人们的“云守护”,这一创举也收获了“智慧合肥最佳金点子”荣誉。

  如今,通过数字大圩运营平台,可实现吃喝游玩“一键搜”、火情隐患“主动揪”、智慧产业“一网兜”、车辆违停“语音报”、渣土车辆“逐个筛”、国土监测“千里眼”、自动巡检“随机拍”。

  据了解,该平台还链接了大圩镇岗区各个小区的平安小区监控、高空抛物、梯阻、智慧门磁以及防溺水监控,覆盖独居老人守护、电动车违规上楼源头治理、生产垃圾池日常清运考核、防汛抗旱调度等工作,微治理与大民生实现一屏统管、集成高效。

61.jpg

大圩镇已发展为众多合肥近郊游客的首选之地

  新思路:整合资源解锁群众“共富密码”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圩居民“洗脚上楼”后,如何致富?近年来,大圩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组建了1个镇级合作社联社和15个村级合作社,通过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去年,全镇15个村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1127万元,全部完成“强村”目标,其中5个村成为了“百万元强村”。

  在1月21日的大圩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发布会上,安徽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磨滩村、沈福村的股东代表们收到了分红证,大圩镇首批强村公司也正式揭牌。

  日前,合肥市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地区名单正式公布,大圩镇迎河村、东林村获得通报表扬。2月26日,在大圩镇东林村,几台挖机正在对小块耕地进行整合,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大圩镇正开展农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规模2047.35亩。“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田间道路、农电配套建设等工程,将把这里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肥沃、结构优、环境美’的农田环境整治项目区。”东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智松表示。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大圩镇将继续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实现“全域景区、共富乡村”新图景。(记者 夏海霞 文/摄 通讯员 魏志豪)

编辑:魏源
审核:王怡然
指导编辑:韩鹏飞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