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组装完毕,现场情况正常,可以起飞。”4月13日上午,在上海市松江区1000千伏安塘Ⅰ线停电检修作业现场,随着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维人员的一声指令,一架重型无人机缓缓升空。它稳稳地将X光检测机器人运送到百米高空,并精准投放到导线上。随后,运维人员通过控制器控制机器人沿着导线移动作业,“一键取图”,顺利完成输电线路耐张线夹的X光探伤作业。这标志着上海电网首次应用“无人机+机器人”对输电线路开展X光检测,开启了输电线路检测的新篇章。
此次创新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输电线路检测作业中的诸多难题。据了解,传统的X光探伤作业需要在线路停电状态下进行,检修人员必须攀登到输电线路杆塔的指定位置,手动安装探伤装置并开展检测。整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需要3至4名检修人员花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而且存在着高空坠落等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无人机+机器人”检测方式仅需一名地面操控人员,就能轻松完成X光探伤作业。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还突破了传统作业必须停电的限制,能够对带电线路开展检测,大幅提升了隐患排查效率。
在当天的作业现场,新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无人机凭借其灵活的机动性,迅速将机器人运送到指定位置,避免了人工攀爬的风险和时间消耗,而X光检测机器人则精准地沿着导线移动,对耐张线夹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检测。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先进的成像技术,机器人能够清晰捕捉线路内部的细微缺陷,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控制端。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新的检测方式不仅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还能够更为精准地发现线路本体缺陷隐患,有效保障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此次“无人机+机器人”技术在上海电网的首次应用,是输电线路运检技术数智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检测精度,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为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将结合老旧线路评估、防风灾运检技术等重点任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无人机深度应用场景。
例如,在应对恶劣天气时,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线路巡检,及时发现因大风、暴雨等造成的线路故障;在偏远山区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无人机也能够快速抵达,完成线路检测任务。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使其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检测需求,推动上海地区输电线路运检技术数智化发展,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从传统的人工检测到如今的“无人机+机器人”智能检测,上海电网在输电线路运维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科技赋能电力行业的强大力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未来的输电线路检测将更加高效、智能、安全,为城市的稳定供电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