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该领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持续引发关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今年低空经济发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内容?我国低空经济在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破解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网记者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接受采访。
洞察低空经济新征程
高远洋指出,低空经济的核心是对低空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土地与海洋资源开发渐趋饱和的当下,低空资源作为重要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其价值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低空政策逐步落地,低空经济顺势而生。
低空经济与通用航空紧密相关却又有所区别。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低空领域运行,而低空经济则是一种更为宽泛的经济形态,不仅囊括通用航空,还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低空智联系统、数字化应用、空管导航通讯、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等多元领域,极大拓展了通用航空原本单一的产业范畴。值得一提的是,低空经济概念是我国基于经济学和经济形态视角,对通用航空的创新性研究拓展,国外虽无此概念,但通用航空发展成熟。未来,低空经济将深度融入传统行业,助力其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发展,开拓全新的经济发展领域。
自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导向作用显著增强。中央明确发展方向后,中国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迅速响应,出台相关政策,还成立主管部门全力推动。地方政府也积极作为,自2020 年起,超半数地方政府在两会报告中提及发展低空经济,深圳、合肥等地更是成为发展热土,纷纷制定产业规划与支持措施。
不过,低空经济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涵盖空域规划、民航管理等多个方面。高远洋强调,当前迫切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研究,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各部门政策应协同发力,避免冲突,以发挥出“1+1>3”的协同效应,引导行业规范、科学发展。各地需因地制宜,依据自身实际确定产业发展重点,避免盲目跟风。
低空经济应与消费深度融合
在地方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低空经济相关的产业园区同质化、一些地方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存在盲目性,在产业内涵及产业属性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发展路径不明晰等。高远洋针对这些状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高远洋表示,地方政府部门首先要精准把握低空经济的产业形态。其具备区域经济特性,需达成“天上一张网,地面一盘棋”的格局。天上构建多层飞行网络,满足各类低空飞行活动;地面则要建设足量通用机场与起降场,形成网络保障飞行,并打造多元产业载体。不过,产业承载并非仅靠产业园区,具备起降条件之地同样能发展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作为典型的“2.5产业”,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因此,在发展时不能陷入误区,不能片面认为低空经济就是航空制造或整机制造。参照国外成熟经验,低空经济产业构成中,制造业、服务业、运营贡献占比约为3:3:4,整机制造在制造业产值中仅占16%,关键零部件贡献突出。所以,地方在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中,制造、运营、服务需协同推进,构建完整产业体系。
消费类通用航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国外先进国家通用航空器用于消费的占比超83%,而我国传统通用航空器集中于农林作业。未来,低空经济应与消费深度融合,拓展短途运输、低空旅游等多元消费场景。而且,低空经济产业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地方招商应“抓大不放小”。同时,要正确认识通用航空,涵盖传统通航与新通航,新通航虽刚起步,但发展迅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平衡三大关系。安全是底线,应设定合理安全管理水平,兼顾效率;研发机构要面向市场与应用,应用主体也可提出需求,实现双向互动;开放需依赖完善空域管理体系和技术条件,当前各地建设体系标准不一,未来应建立统一标准,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推动低空经济协同发展。
为提升城市交通韧性赋能
在新型城镇化与打造韧性城市的时代浪潮下,低空经济正悄然崛起,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高远洋表示,低空经济在城市建设领域蕴含着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利用城市低空空域资源,借助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有望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地面交通拥堵难题,带来城市交通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不仅能极大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还将重塑城市的交通格局。
为实现这一愿景,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将低空经济要素纳入其中。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起降场,满足飞行器起降、充电、维护保养等一系列需求,并与地面交通实现无缝衔接,构建智能化、协同化的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深圳已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制定了相关规范标准条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城市规划应把低空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提升城市韧性、激发发展活力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两会期间,低空经济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高远洋认为,作为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在政策推动、地方积极实践以及行业不断探索下,已初显巨大发展潜力。只要妥善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低空经济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全新动力,在未来经济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