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2024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是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同时也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之年。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此外,在新兴的上网设备使用方面,使用个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和智能网联汽车上网的比例分别为23.8%、22.6%和10.7%,这表明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回顾过去,1994年,伴随着一条64K国际专线的开通,我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7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便开始定期开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每年发布两次《报告》。从1997年第1次《报告》中显示的我国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人且主要通过拨号上网,到2005年宽带接入用户规模首次超越拨号上网,再到2006年首次公布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为1300万,以及2009年我国发放3G牌照后互联网走向掌上时代,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加速融合落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过去两年迅速成为全球热门的投资领域,吸引了大量资金与人才。截至2024年底,已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底,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8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372万人,占网民整体的37.7%;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其中,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41.5%。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中,利用其回答问题的最为广泛,使用率达77.6%,将其作为办公助手的用户比例为45.5%,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利用其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占比达31%。
然而,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01亿人。其中,“不懂电脑/网络”“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等原因导致部分人群无法上网,占比分别为30.9%、20.9%和13%。
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正处于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如《报告》所建议的,要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