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本网综合报道,近日,全国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低空经济的热度从2024年年初持续至今。作为一个全新领域,低空经济的人才缺口已开始凸显。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讲道,低空经济催生无人机操控员100万人才缺口。
据悉,全国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是在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联盟指导下,由北京首航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共同牵头成立,吸纳了70多家成员单位,旨在更好推动各地低空经济产业化、区域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低空经济行业与教育界的紧密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11月27日,在全国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现场,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谈道:新形态支撑新产业,新产业孕育新职业,新职业呼唤新人才。他强调,“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都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既懂操作,又有较强的专业理论体系,还懂一些管理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也要升级,才能适应低空经济整个领域的产业升级。”董志毅说,低空经济行业的人才培育,应根据企业和院校的实际情况,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真实诉求进行融合创新。
董志毅认为,全国低空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设立,汇聚了校企等各方面的资源,将有助于各方建立起长远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低空经济专业课程、研发教学装备,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科教融汇,加快形成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一体”格局,赋能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4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其中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今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在国家层面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从设计生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多个部委和地方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推动、巨大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不少地区也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展开相关布局。
2024年1月以来,北京、广东、安徽、山西、四川等约18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2023年年初,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年初,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2023年11月,海南发布《海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做出低空空域放开的持续性尝试。
长三角城市也在积极发力低空经济。作为华东的航空枢纽,可以看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发展低空经济,提出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南京较早入局低空经济,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百余家,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浙江,杭州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军。早在2020年10月,杭州就入选了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并成为最早一批进行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运行探索的城市。安徽也在持续加码低空经济,合肥、芜湖成低空领域劲旅。
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也不甘落后,加速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
低空经济产业具有成长性高、产业融合性强、产业链条长、应用辐射面广的特征,蕴含着巨大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对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级别,或将为许多城市创造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有望重塑全国的经济产业格局。不止国内城市,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抢占通用航空市场,布局低空产业。
随着政策、市场等利好因素不断释放,相关企业正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民用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据报道,截止3月底,我国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有6.9万余家,其中2024年1-3月新增相关企业1600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陕西以及安徽(并列),四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1.1万余家、5400余家以及3500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1~5年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44%,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9.8%。
舆论认为,让低空飞行尽快“飞起来”,还需进一步提升适航审定能力,探索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模式,更好地适应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适航审查需求。此前,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骆洪江表示,无论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要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必须不断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低空航行服务保障能力。
下一步,民航局将重点加快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会同地方政府加快服务站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完善低空航行服务体系和能力,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运行协同,为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