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9月9日电(记者 韩鹏飞) 近年来,在国家车联网政策以及规划的带动下,全国多地不断出台车联网发展政策,以带动地区车联网的发展,推动我国车联网行业向前迈进。我国车联网渗透率持续走高,用户市场规模取得显著增长。预计2023年我国车联网渗透率将达到30.20%,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7700万辆。
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技术的车路云技术成为当前车联网行业突破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车路云技术发展前沿情况如何?车联网产业发展主要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本网记者采访了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通智网科技”)总经理张然懋。
张然懋认为当前产业正从个体智能发展向协同智能发展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将融合5G通信网络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并结合智能驾驶技术和车路协同的相关控制技术,构建面向车联网和车路协同一体化的全新数字基础设施。
加速车路云一体化方案落地
据了解,联通智网科技一直致力于车联网领域,针对不断演进的车联网及衍生业务需求,形成了车联网联接、车联网运营、创新应用三大业务板块。2021年5月,该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双百企业”名单。
在如何推动车路云技术落地应用方面,张然懋告诉本网记者,中国联通作为数字基础设施运营商,一直在积极推进“车路云一体化”中国路线的实践,提出了“人车路、网边云”全要素的“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标准框架”,并推动5G与C-V2X的融合组网,积极输出云网数智安等能力,加速车路云一体化的场景化落地。中国联通以“MEC与V2X的融合创新”为关键切入点,构建“协同感知、决策、控制”的标准信息交互框架,提供创新的车路云一体化理念。
车路云技术应用存在哪些瓶颈?张然懋认为,当前车联网产业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各地试点项目众多,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因此需要在云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调度平台方面进行协调和统一。其次,车路协同发展需要更强大的边缘计算和感知能力,这对实现智能驾驶至关重要。最后,不同技术路径和地图引擎需要统一化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
打造全新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痛点,据介绍,中国联通基于车联网行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打造了全新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采用边缘云架构,可支持多个路口的数据感知共享,解决了多路口目标跨时空追踪难题;采用车路云协同方式,通过路侧感知获取车辆信息,实现在线云标定工作,提高后期运营维护的效果;通过车路云方案,融合场端和云端的赋能,实现L4智能驾驶,降低车端对于算力成本的需求,探索基础设施服务的商业闭环。
据了解,联通智网科技的车联网联接业务主要依托智网科技自研的车联网通信管理技术及车联网统一管理平台,面向车企提供车联网智能接入、通信全生命周期管理、云网车融合等一体化服务。车辆联网管理服务,并根据车企需求进行联网管理平台的定制化开发。
在云网车融合方面,联通智网科技将车联网行业中原本分离管理的移动网络、固定网络以及云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了本地接入、快捷接入OTA、实时地图更新等功能,有效降低车联网的接入及数据服务时延。智网科技已在行业第一批实现基于5G SA的端到端前装车联网服务商用上线,并逐步在智网科技所有5G车联网客户中推广应用。
多场景、规模化的“军团”探索
未来中国市场上的车联网应用是怎样一幅图景?张然懋介绍,中国联通基于相关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和积累的创新能力,以 “军团模式”进行多场景、规模化的尝试,并初步形成了商业案例。近年来,在多个场景中应用了车路云技术,比如在博鳌,基于云边协同基础设施,军团进行了不同交通场景切换以及不同类型自动驾驶车辆场景运营;在崖州,解决了大量数据转发、数据同步和协同处理的问题,开展了特色应用场景示范;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在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上推动了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泊车场景落地,探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的创新模式。
智网科技依托在车联网联接及车联网运营领域积累的技术及市场优势,进一步汇聚“人、车、路、云”数据,积极拓展基于 5G、V2X、MEC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包括车路协同、车队管理及智能座舱等应用方向。
张然懋告诉本网记者,中国联通愿意与产业生态各方携手,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以及汽车行业转型道路,开辟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驾驶创新场景新运营模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