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河源11月16日电(记者 肖柏青 通讯员 吴坦臻 韩安东 黄敏立 魏风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要奋勇争当‘急先锋’”,2022年10月19日在广东省河源市的灯塔盆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广东美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德刚与同事们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内热烈地讨论。距离他们不远处,总投资20亿元的美林油茶(河源)现代产业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塔吊耸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正加快推进加工厂房的建设。
“产业基地年产3000吨油茶的生产线将于明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公司的油茶产业将迈入发展新阶段。”熊德刚介绍说,近年来通过有效盘活农村荒地,美林油茶种植基地已经完成种植8000余亩,预计今年底达到1万亩以上,5年之内种植规模将达10万亩。
截至今年9月份,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共引进落户项目15个、投资总额39.72亿元,已初步形成以高山茶油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油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代表的立体生态种养业、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方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灯塔盆地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几何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灯塔盆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全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是河源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一体化,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菜篮子”的主战场。
打造乡村振兴的“顺天样板”
据悉,顺天镇是由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市东源县的九个乡镇之一,属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核心区所在地,是生态河源“主战场”、乡村振兴“主引擎”,面临综合性的规划发展机遇和政策性机遇。与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2小时可达,已成为南接粤港澳大湾区、北连内陆和长三角的“大陆桥”,开发潜力巨大。
顺天镇位于灯塔盆地腹地,地处河源市东源县北部,距河源市区约50公里,在“大河源”的几何中心,S341省道公路贯穿全镇,粤赣高速顺天互通已于今年竣工,交通区位优势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全镇辖区面积约114.28平方公里,地形特征为半盆地半丘陵,镇域农用地面积约15.7万亩,总人口2.4万人,常住人口8982人。2021年,全镇生产总值4.71亿元,同比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同比增长40%,税收收入2136万元,同比增长233%。
顺天镇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持续巩固、引入产业项目,完善支持措施,帮助顺天做大农高区政策优势,做好深河共建产业基地的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的“顺天样板”。
目前,顺天镇已顺利导入深河共建蓝莓产业园、美林油茶种植基地、光明鸽河源现代鸽业产业园等多个优质农业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超80亿元。全国首家综合性农业医院、禽畜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等科研项目相继在顺天镇落地设点。省农科院、华农大等8所重点院校在顺天镇建有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基地。
2021年,顺天镇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获评为全省“十强镇”;顺天“诗画田园乡村风貌示范带”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同时,顺天镇推进“四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解渴”工程让荒田变“金田”
“以前这里山田没水喝,处处是荒地,大家哪会想到能有今天这番好光景。”望着眼前万亩油茶林,河源市顺天镇横塘村村支部书记朱理坚感慨道,“因为用水紧张,过去一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则以种植桉树为生。”
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包括东源县的顺天镇、灯塔镇两镇18村。过去这里拥有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但因水资源、供水工程分布不均以及水利工程配套欠完善等问题,时常出现地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灌溉面积的扩大,解决农业用水难题已迫在眉睫。对此,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专门设置灯塔盆地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锚定“建设全省第4个大型灌区”的目标全速推进建设。
目前,灌渠水利工程已动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当地3万亩以上林地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其中,横塘村的5座山塘解决了耕地用水问题,荒地成为了可租用的水田。
现在,流转至横塘村村集体合作社的1万亩土地,已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了美林农业前来合作发展油茶产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丰产期一亩预计收益能有7000元至10000元,那意味着村集体一年的收益能达到百万级别。”朱理坚说。
不仅如此,有了大型的产业种植基地,村民们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横塘村的一部分村民会在种植基地打零工,他们每月平均工资有3000多元。自2021年开始种植油茶树以来,美林农业每年仅发放村民工资就超过100万元。”美林农业公司副总经理熊德刚说。
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今年4月15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以下简称“灯塔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5大科研中心、125位科研人员入驻实验室并开展实质性科研工作,并与10个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与17家企业签订共建共研共享协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坚定走好科技兴农路。”灯塔实验室负责人陈卫东表示,现在灯塔实验室正全力围绕油茶、蓝莓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已完成两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各科研团队已集成创新30多项成果。”
当前,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以“岭南丘陵绿色低碳农业”为创建主题,正在奋力打造绿色低碳农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科技合作中心、粤东西北高效低碳农业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优鲜农产品供应基地、岭南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盆地经验”。
优质资源集聚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让熊德刚信心倍增。“落户河源,美林农业与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共呼吸、同成长。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河源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熊德刚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顺天模式”
据悉,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于2021年1月启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体现,试点周期共3年,涉及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11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06.85平方公里。当前各土地整治项目已全面开展,一、二期垦造水田项目共1053.69亩已全面动工建设,各施工现场如火如荼;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选址正在开展现场调研摸排;该项目以重塑岭南风貌为基本思路,结合产业、耕地和居住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拟定了“三生”空间整治工程、生态振兴工程、东源县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土地空间腾挪工程及民生基础设施工程等预期性工程项目库,为顺天镇腾挪出更大发展空间,推动顺天农业农村高质量快速发展。该项目是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东源县委迅速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同步建立高效运转体系,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并在顺天镇设立一线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农用地整治组、建设用地整治组、预期性工程组及资金监管组,由专职副总指挥每周调度、靠前指挥,统筹调配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支持。
为了更好引进乡村振兴产业,在项目申报初期,顺天镇就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发展。一是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农业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农业等模式,可有力促进土地流转。二是引导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全镇的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土地,扩大种养规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综合整治项目开展以后,对种养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保障各村特色优质农产品稳定增产。为有意向开展高新农业种植区域及开展基础农业整治的现代农业企业,打造连片种养平台。为灯塔盆地作为广东省的粮仓提供了种植基础,起到示范效应,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综合整治项目有利于空间腾挪,通过建设用地整理项目,为有意向投资且符合未来战略规划的农业企业提前谋划,预计可吸引近20多家企业在顺天镇“落地生根”。
“三个行动抓落实”。东源县全面实施“基础行动”。紧扣三大约束性指标。开展农用地整理,优化耕地布局,加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新增永久基本农田率大于5%、新增耕地率大于5%;开展建设用地整理,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保障顺天镇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用地需求,确保项目实施周期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大于0。
全速推进“经济行动”。垦造水田项目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主要收益性项目,是撬动试点工作资金的主要途径,力争今年内完成第一、二批垦造水田项目,12月前推动形成交易指标;加快完成第三批垦造水田项目立项工作,8月前启动项目建设,不断夯实试点工作“经济基础”。
全力实施“美丽行动”。全面谋划预期性工程项目,在预期性工程项目库基础上,进一步调研设计好利于土地整理的预期性工程,不脱离“土地”实质,腾挪产业发展空间、百姓居住空间、农田耕作空间,更好地衔接产业,保证产业落地,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国家农高区和乡村振兴的“灯塔”
翻地、起垄、施肥、铺地膜、栽幼苗……东源县柳城镇无人农场内迎来了航天水稻、航天花生的试种。示范种植、试点推广,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计划将这种经过“太空之旅”的农产品进行示范推广,引导更多农高区周边村民及村镇种植“太空农作物”,实现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走一条科技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之路。太空育种是种植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而推广应用太空育种正是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
3月27日,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插秧。为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多措并举,迅速搭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并把直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方向。为此,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把科研场所落户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将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以成果共享、利益分享的方式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目前,灯塔实验室已与17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东瑞食品、中兴绿丰、超越生物等3家企业进驻实验室共建产研合作中心。
为了吸引平台落地,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以实施“扬帆计划”为抓手,出台高层次现代农业人才引育措施,对引进落户的国家级、广东省级科创平台每个给予最高300万元、150万元的补助,对在河源市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并对扎根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补。同时,从政策、资源、服务等方面,给予平台建设多方面支持,比如,灯塔实验室目前已建立市政府领导、理事会决策、农高区托管、各部门支持的高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同时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省、市财政保障经费投入,农高区负责人、财、物保障服务,人社、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实现了政府给力、高校聚力、部门发力等多方协同互动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主流模式。
如何让科技成果更顺畅地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去,实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及高校院所科研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力量,构建了“实验室+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合作发展模式,鼓励河源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作为技术转移推广及示范基地,从而打通了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实现对本地农业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科技供给。
以发展太空育种为例,与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合作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选中龙头企业提供的品种,通过提供“太空之旅”实现基因诱变后,将中心培育的品种交回给龙头企业进行实验和示范,最后遴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再分发给产业园、合作社或者农户。其间,研究院负责新品种研发,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种植技术推广和订单式保底回购,产业园、合作社、种植户负责示范种植,作物收成收益最终归合作社或种植户。
科技兴农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搭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以及促成实验室、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方合作发展,科技成果已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实现了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目前各类科研单位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落地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已超140项,涉及农业产值近11亿元,助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大力推广下,农高区周边村镇开启了太空育种的“试种”之路。今年,东源县柳城镇种下了由研究院选育的“华航51号”(俗称太空稻)、华航香银珍、航聚香等多个航天品种,其中华航香银珍丝苗米品种在历届认定的丝苗米航天品种中,审定得分最高。
“通过柳城镇的试种,丝苗米品种在全市各县区推广,辐射带动近300多户种植大户参与种植,种多少我们收多少。”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宽介绍,华航香银珍、航聚香两个丝苗米航天品种在柳城镇试种成功后,在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龙川县田心镇、源城区埔前镇得到推广,公司对于种植户种植的丝苗米进行全部回购,每亩回购价格为1600元左右,比起传统水稻回购价格高30%左右,每亩每年可让村民增收800—1000元,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高品质航天品种的推广与种植让当地村民对致富更有信心。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村民邹和贵对此充满期待:“种植航天品种,产量扩大了,我们的收入也将提高了,想想都开心。”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河源农高区建设,2019年10月底,经省政府同意,广东省科技厅将河源市农高区推荐上报科技部。河源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农高区建设纳入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业贷等政策措施。
2020年8月20日,河源市第七届108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河源市灯塔盆地城乡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举全市之力支持灯塔盆地开发建设的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灯塔盆地乡村振兴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为“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灯塔盆地示范区按照“1+3+N”发展布局,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以顺天镇为核心区,主要规划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千亿级农业科技产业新城,打造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现代农业展贸中心、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中心等。培育船塘镇、忠信镇、公白镇为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3个农业产业聚集区,并分别以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精加工为主导,形成产城融合的新城。其他片区推动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打造“起步区”120平方公里的千亿级产业园。以灯塔盆地示范区和东源、连平、和平县为主力军,统筹推进“起步区”与区内其他乡镇协同发展,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战场”。
灯塔盆地大事记
2009年11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2010年初,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启动灯塔盆地新一轮开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
2010年6月2日,河源市农业局向陈建华书记呈文《关于启动灯塔盆地开发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初步设想》,建议河源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速推进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得到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指示立即启动创建工作。
2010年6月,委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制《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根据1996年市委、市政府委托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编制的《广东省灯塔盆地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第二章,灯塔盆地范围是根据地质地貌学原则划分的盆地范围(该范围面积为1050平方公里),根据水文学原则划定的盆地范围(该范围面积为1861.33平方公里),两个范围叠加取小的范围,面积1941.4平方公里。同年8月,河源市委、市政府适度扩大规划范围,将和平县青州、林寨、东水等三镇列入河源市灯塔盆地开发总体规划范围。确定灯塔盆地规划范围为2291平方公里。
2010年12月24日,《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规划》确立了“生态型、特色型、园区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2011年3月,河源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荐东源县申报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函》,决定推荐东源县申报创建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1年9月13日,《农业部关于2011年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下发后,河源立即聘请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有关专家编制了《广东省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经省农业厅初审推荐、省政府同意后上报农业部。
2011年12月23日,中共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河源市农业工作要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工作部署。
2012年1月9日,彭建文在河源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按照建园区、带基业、兴产业、促增收的总体思路,抓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100强等项目建设,加快把灯塔盆地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1月21日,农业部发出《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河源灯塔盆地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2月28日,河源市灯塔盆地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8年9月8日,河源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积极培育灯塔盆地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理顺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加快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功能配套;强化对全市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市场引领和制度创新作用;大力推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19年1月17日,丁红都在河源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上提出:将灯塔盆地打造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推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东江—新丰江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大力推动灯塔盆地土地整理。
2020年1月9日,河源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通过灯塔盆地功能再造,打造全市农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价值链提升的核心平台,把灯塔盆地打造成为生态河源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2020年1月14日,马兴瑞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20年1月16日,马兴瑞省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了河源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推进灯塔盆地建设的情况汇报,就灯塔盆地有关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印发《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20〕21号),支持河源市灯塔盆地建设广东省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推动灯塔盆地获批国家农高区,原则支持河源按程序报批设立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
2020年3月31日,调整成立以丁红都同志为组长的灯塔盆地示范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辖领导小组指挥部及7个专项小组。领导小组指挥部下设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管委会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实体运作、一体运作要求,加快资源整合,理顺工作机制,将灯塔盆地管委会人员整合到筹建领导小组,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高效运作,全力推动灯塔盆地深改革、大开发、见成效。
2020年7月22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场考察视频答辩会议。
2020年8月7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灯塔盆地农业科技园区第二轮综合评估视频答辩会议。
2020年8月25日,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20年9月10日,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把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
2020年9月18日,广东省委编办批复同意设立河源市灯塔盆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筹)。
2020年10月30日,中共河源市委决定设立中共河源市灯塔盆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