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惠协同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这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广东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当前,深圳、东莞、惠州三地以产业链互补与创新生态联动,正在加速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带,促进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深圳先进院打造集“科技、产业、人才”于一体的“成果超市”。记者 赖犁 摄
今年3月初,深圳“四箭连发”,其中,《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绘制出未来两年城市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图,要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聚焦智能终端产业升级,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四份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不到一个月时间,深圳即发放首批总额近2亿元“训力券”(算力购买补贴),惠及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目前,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东莞在今年春节后发布了2025年市政府一号文,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能级,构建“全身+全屋+全车+全厂”AI+软硬件产品矩阵。同时,《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核心产业营收突破80亿元目标,并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
广东另一个制造业重镇,惠州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将进一步助力深莞惠三城抢抓产业风口,抢跑新赛道。三城将共同携手以新技术为产业发展赋能,加快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助力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竞争优势。
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何超表示,《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助力广东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深圳、东莞与惠州可以发挥各自城市优势,深化协同创新合作,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东莞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也可以成为应用场景的后方阵地,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将进一步增强珠江口东岸的产业竞争力。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认为,广东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众多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大规模出货至全球市场,接下来的关键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拓展更加智能化、柔性化的应用场景。“《政策措施》以典型场景牵引技术演进与产品升级,为广东制造企业提供了持续的技术供给和创新支撑。”刘少山说。(记者 熊子恒)